科技進步銳意創新助中國石化騰飛
25年來,中國石化著力自主創新,組織科研攻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4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58項;擁有國內授權專利7384項,國外授權專利460項。
今年1月8日,人民大會堂,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的閔恩澤院士被國務院授予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幾十年來,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干什么,學什么,組織什么。”閔恩澤院士與中國石化所有科技工作者一起,用實際行動創造并見證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石化科技工作輝煌發展的歷史。
從1983年“用好國產1億噸原油”,到1990年“振興石化、科技先行”,到2006年“圍繞主業發展,著力自主創新,構筑技術平臺,實現重點突破”,再到2008年“充分發揮科技進步‘推進器’作用”……25年風雨歷程,25年輝煌成果,讓所有石化科技工作者感嘆:改革、發展波瀾壯闊,探索、創新成果豐碩。
演繹科技進步傳奇
25年來,中國石化始終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加快科技發展步伐,從“借鑒、吸收”到“創新、發展”,在石油石化科技舞臺上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在25年發展歷程中,中國石化緊密圍繞主業發展,不斷加大科技投入,組織科技攻關,努力推進技術創新,加快成果轉化,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成果,建立了配套完整的石油石化體系:
——油氣勘探開發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以“斷坡控砂、復式輸導、相勢控藏”為核心的陸相隱蔽油氣藏成藏理論,形成陸相隱蔽油氣藏勘探和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術兩項核心技術以及油藏綜合地球物理技術、水平井鉆井、灘淺海石油工程等一批特色技術。海相碳酸鹽巖油氣成藏理論及勘探開發技術積極探索和實踐,促成了普光大氣田的發現。“陸相斷陷盆地隱藏油藏形成機制與勘探”與“海相深層碳酸鹽巖天然氣成藏機理、勘探技術與普光氣田發現”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煉油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清潔燃料生產、重油及高硫油加工、煉化一體化等特色技術已初步形成。催化裂化、加氫裂化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依靠自主技術建設千萬噸級煉廠,已建成海南800萬噸/年、青島1000萬噸/年兩個現代化煉廠。石油重質組分催化裂解(I型)制取低碳烯烴工藝及催化劑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石油化工重大工藝技術開發取得顯著進展。自主開發的乙烯裂解爐、聚丙烯、乙苯/苯乙烯等技術成功實現了工業化應用。大型乙烯新建和改擴建工程采用自有技術的比例大幅上升,已可依靠自主和合作技術建設百萬噸級乙烯。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業的創新與集成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工業化應用,獲2005年度惟一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信息技術得以廣泛應用。野外鉆井過程實時監控得以大力推廣,數字油(氣)田建設進入示范階段,石化企業生產裝置基本采用了集散控制系統;ERP系統廣泛實施,實現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無縫集成。
——新產品開發取得長足進步。潤滑油脂已成功用于“神舟”飛船及“嫦娥”探月衛星;改性瀝青成功用于上海東海大橋、F1國際賽車場和國家體育場“鳥巢”。新開發出百種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新牌號新產品,其中“鳥巢”座椅就是用中國石化研制的高性能聚丙烯專用料制成,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的風采。目前,煉油和化工企業生產所用的“三劑”85%實現自給。
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中國石化共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4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58項;累計申請國內專利11605項,申請國外專利1110項,擁有國內授權專利7384項,國外授權專利460項,授權專利工業實施率達50%以上,為中國石化持續有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技進步取得的一個個輝煌成果,不斷推動中國石化這艘國企航母前行。25年來,中國石化的經營總量不斷加大,經濟效益不斷增加。2007年,中國石化已躍居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第16位。
科技體制改革推波助瀾
25年來,中國石化科技進步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每一項重大成果,都離不開科技體制的深化改革。
1983年,中國石化成立之初,由于歷史原因,科技體制上存在人員分散、資金分散、課題分散和低水平重復等一系列問題。
1991年,中國石化創建“十條龍”攻關制度,對有共性、關鍵性的重大戰略項目,組織科研、設計、生產、設備制造、工程建設等各方面力量聯合攻關。至今,已組織70余個重大項目攻關,并成功實現工業轉化,充分發揮了集團化優勢,有力推進了石油石化產業技術進步。
1995年,中國石化初步建立統一領導、統籌規劃、分級管理、各負其責的科技體制架構,被稱為“一個整體、兩個層次、分工協作、綜合集成”。1998年石油石化行業重組后,又進一步完善為“一個整體、兩個層次、三個體系”,并抓住機遇,并入北京化工研究院等科研單位,組建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形成6個直屬院所為企業發展服務,進入企業“大循環”的良性科技體制。這種“產銷研”一體化體制確保了中國石化上市后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與應用。
發動機臺架試驗是檢測制定石油產品燃油、潤滑油指標的重要環節。石科院多年來配備了與國際同步的臺架試驗裝備,并為我國燃油、潤滑油生產使用和質量升級提供了大量的科學數據。
2003年,中國石化撤銷并整合了煉油企業重復設立的研究院所,進一步明確了直屬研究院的專業分工以及直屬研究院與企業研究院所的職責分工。從此,直屬研究院與企業研究院所初步形成了油氣勘探開發、石油煉制、石油化工三個技術平臺,使技術開發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核心技術與專有技術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進一步加大。
2006年,中國石化召開了科技大會并制定了《中國石化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戰略:“圍繞主業發展,著力自主創新,構筑技術平臺,實現技術突破”,科技體制向“一個整體、三個平臺、統一計劃、集成開發”轉變。
新型的科技體制促使中國石化科研開發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中國石化向創新型企業加速邁進。2008年7月28日,中國石化被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首批“創新型企業”。
激發科技人才創造力
25年來,中國石化科技的每一個進步,每一項重大進展,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閔恩澤院士在報告中用這段歌詞形容中國石化科技工作者不斷戰勝困難、發揮團隊協作能力、堅持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
科技進步關鍵在于人才。為加速人才培養,中國石化堅持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實施“九五”、“十五”人才培養工程,通過采取國內培訓、選拔青年骨干到國外深造、引進高素質人才等措施,千方百計培養科技帶頭人和技術骨干。經過長期發展,目前中國石化共有專職研究與開發人員2.2萬人,擁有19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經過25年發展,中國石化已擁有6家直屬研究院、4家直屬工程設計單位,近40家各具專業特色的企業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12家聯合研究所,建成了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專業齊全、設施配套的科研條件,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臺。
25年來,中國石化科技投入不斷加大,已初步形成企業通過增加科技投入、多出科研成果,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機制。2007年,科研經費已達58億元,為科技工作者研究開發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同時,中國石化也不斷完善科技人才獎勵政策和激勵機制,推行目標考核獎勵兌現制、特崗特薪制等分配方式,加強科技后勤服務,為科技人員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這一切,都大大激發了科技工作者的創造熱情。一位長期從事石化科研的專家說:“現在有這么好的條件,我們如果再研究不出來好的成果,心中有愧啊!”
中國石化總經理蘇樹林在2008年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衡量一個公司是否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不僅要看其經營規模、市場份額、盈利能力等指標,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擁有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是否擁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持續研發能力。
展望未來,中國石化要建設成為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能源化工公司,科技首先要達到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水平。因此,要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核心技術,使主業科技水平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更有效地發揮科技進步的“推進器”作用,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助力中國石化騰飛于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