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機床行業將平穩發展
2004年,中國機床市場需求依然強勁,機床進口大幅增長。我國機床行業經過企業改制重組,已初步形成了沈陽機床、大連機床等幾個知名品牌和大的企業集團。令人高興的是,機床企業首次被授予中國名牌產品稱號,4家企業是沈陽機床、大連機床、濟南一機和齊齊哈爾一機。另外,我國機床工具行業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數量迅速增長。
去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態勢,全行業完成的總產值將比上一年增長20%以上。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學桐說,2004年機床行業雖受到了宏觀調控的一些影響,但并未進入到衰減階段,2004年仍是一個“豐收”年。
機床進口數量和消費額繼續大幅度增長,但國產機床的市場占有率沒有明顯變化。以金屬加工機床為例,2004年進口數量和進口額預計分別達到4.5萬臺和50多億美元,再一次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相比2003年分別增長21%和36%,其中數控機床將分別增長30%和52%。
截止到2003年8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規模以上企業只有1923家,其中國有、三資和民營的比例是81%、8%和11%,到2004年8月企業總數達到2952家,新增的1000多家幾乎全是三資和民營企業。國有、三資和民營三者比例為53%、11%、36%。2004年,不少國外知名機床企業擴大了在我國投資,目前包括韓國大宇、德國吉特邁、意大利利雅路集團、格里森、德國賀爾碧格等都建立并迅速擴大了其獨資企業。民營企業和獨資企業的迅猛發展加速了我國機床界的重組,也加劇了市場的競爭。民營企業的特點是攻其一點,有的只生產一二個品種,但其成本低,經營靈活,有特色也很有潛力。外資企業的特點是全面進入,包括先進的專有技術,先進的工藝裝備,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管理。2004年機床工具企業數的激增,反映了我國機床市場的某種不正常狀態,對今后行業的發展并不都是有利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進行過六次大的宏觀調控,雖然沒有一次是針對機床行業的,但都對機床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2004年我國進行的這次調整在建設用地,銀行貸款利率,項目審批等方面都采取了政策性措施。在汽車、工程機械、石化、冶金等方面已經產生不小的影響。二是從產業鏈的形成來看,每次宏觀調控都是第二年開始對機床行業產生影響。
楊學桐認為,2005年將是機床行業平穩發展的一年,增幅會保持在13%~15%左右。2005年機床市場需求將會出現6個趨勢:
與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有關的設備需求將減弱。2004年上半年汽車工業仍在高速發展,因此新項目新車型層出不窮,汽車零部件產業也在畸形發展,兩方面對機床的需求都非常強烈。而2005年由于汽車行業冷卻較快,所以零部件行業的發展也趨于穩定,過剩的需求將被抑制。影響較大的有汽車模具加工設備、發動機零部件加工設備、沖鍛壓設備、電加工機床等。
我國的能源工業仍將保持高速發展。2005年仍是一個缺電、缺煤、缺油的局面,我國在能源上的投資力度仍然很大。據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8月份到2005年8月份,國家批準建設的電站項目有27個,而發電設備的生產能力仍顯不足,因此與其相關的行業將仍有可能產生較旺盛的需求,重型機床和專用的大型機床的需求將保持旺銷的趨勢。
兵器工業對數控機床、高精度機床、專門化機床仍有較大需求。
教學用數控機床仍是重點之一。國家關于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大工程項目要建立數十個數控機床培訓實習基地,需要大量的中、小型普及型數控機床。這些機床以車、銑、加工中心為主,而且必須能夠實切。
民營企業的設備需求仍較旺盛,但需求的檔次仍以中、低檔為主,需求的特點是功能簡化、專用。
區域性經濟正從輕工業向重工業發展,裝備制造業正在長三角、珠三角、山東、河北中部形成區域性產業聯盟。這些地區對機床的需求仍保持增長態勢。
2005年機床市場需求的3個特點是:
品牌需求更趨明顯。由于用戶對機床的了解更趨成熟,對機床的性能、功能、可靠性有更加個性化、更加專業化、更加明確的要求,因此在購買時更趨向對優秀品牌和優秀企業的傾斜。
需求的層次和結構更加明朗。國產機床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會有一定的提高,國外機床的進口不會有大的增加。原因是:我國大型企業和品牌產品正在形成,部分產品已可以和進口產品同臺競技,一部分盲目進口的產品將會被替代。但總的看,國產機床仍以滿足中、低檔為主,高檔機床仍以進口為主,這一形勢不會有大的改變。
普通機床的需求進一步減弱,數控機床的需求仍保持相對穩定。2005年各種類型的數控機床需求總量有望突破6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