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增加嚴格條件凱雷收購徐工風云突變
原本被認為‘板上釘釘’的外資大鱷凱雷購并徐工一案,近日風云突變。美國私人股本集團凱雷30億元人民幣(合3.75億美元)收購徐工的交易,因中國商務部試圖增加前所未有的嚴格條件而推遲。徐工是中國最大的建筑設備制造商,這筆收購是中國最大一宗私人股本收購案,其進展正成為外資購并中國大型制造業企業的政策‘風向標’。商報綜合報道
商務部暫緩批準交易
知情人士表示,中國商務部拒絕批準該交易,除非凱雷保證:未來不把它擁有的徐工多數股份賣給一家外國建筑設備集團。投資銀行家們分析,凱雷遇到的這種問題,可能削弱海外公司和收購集團在中國進行收購的興趣。分析師表示,凱雷將難以給出中國商務部要求的這種保證,因為收購集團在交易達成幾年后都得出售它們的股份。出售股份與上市一樣,是私人股本投資人自然的退出途徑。凱雷28日拒絕對此置評,但知情人士表示,該集團與中國政府之間的談判在繼續,且該交易仍有希望獲得通過。此前,徐工集團財務顧問、摩根大通中國區投資銀行聯席主管孟亮說:“作為徐州市政府和徐工集團的財務顧問,我們通過國際招標的形式最終選定了凱雷集團。現在的審批過程不是對交易結構或交易價格的修訂。‘事實上,如果要全盤修改交易結構,那就有誠信之虞。凱雷是在5個月前宣布該交易的,談判歷時兩年之久。去年10月,凱雷與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簽署的收購協議顯示,凱雷出資3.75億美元現金購買徐工集團85%的股權,并由此獲得了徐工科技43%的股份,這一價格實際上是對徐工集團凈資產溢價近70%,即使按照國際收購標準來衡量,也應該是相當不錯的賣價了。這是凱雷投資有史以來在華的最大一宗收購案。據悉,凱雷集團收購的這85%的股權中既有老股,也有新股。這一點就保證了外國戰略投資者的資金有相當部分能實際注入到徐工集團中。大量資金的到來,對於徐工集團改進公司治理和技術提升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政府防范惡意收購
徐州發改委負責外資項目的外經處一位負責人說,徐工當初簽下外資并購協議之后,徐州國資委本來認定是去年最大的‘政績’,但沒想到在上 報國家部委時‘卡了殼’。
‘國家發改委近日向凱雷發文,要求補充收購項目的相關“情況說明”。例如,收購徐工集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收購徐工集團之后將如何進行運作等。’一位早期參與競購徐工項目的投行人士說,‘現在國內外資威脅論盛行,國家有關領導在兩會期間提出要防范惡意收購,重視經濟安全。顯然,這個項目遇到了一些麻煩。’徐工內部一位高管說,當前公眾對徐工的關注讓他們壓力很大。上述高管說,外資收購徐工之后,對於整個行業及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也成為國家發改委調研的焦點。
多項外資并購被擱置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有關‘外資購并威脅中國產業安全’成為熱點話題。前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提出了‘要謹慎對待壟斷性跨國并購’。全國工商聯提案也提出,出於國家經濟安全的考慮,‘外資并購要有底線’。凱雷的問題與卡特皮勒相似。卡特皮勒是世界最大的建筑設備企業,該公司試圖入股另一家中國企業廈工,但入股行動同樣被推遲。據悉,由於政府內部對外資控制廈工及其品牌存在不同意見,該收購要約也面臨重大障礙。
‘所有交易都被有意放慢’,一位駐中國的外企顧問表示。一個以花旗集團牽頭、其中包括凱雷的財團擬出價241億元人民幣收購廣東發展銀行,但該收購要約還在等待批準。8個月前,廣發這家運轉困難的地方銀行就掛牌出售自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謝伏瞻認為,‘大舉進入的外資威脅到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外資過於集中某些行業,將會進一步使中小企業或國內企業喪失話語權。加快制定《反壟斷法》,防范外資并購帶來的壟斷風險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