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動式自適應通風排水一體機發明者蔣子剛的急切與苦惱
12月7日,河北唐山市劉官屯煤礦發生重大爆炸事故,死亡70多人;
12月2日,河南新安縣石寺鎮寺溝煤礦發生透水事故,42名礦工下落不明;
11月27日,黑龍江七臺河東風煤礦發生“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71人……
每每聽到這些礦難的消息,著名民間發明家蔣子剛總是心急如焚,因為他手中尚有一項可以解決礦難的創新技術還待字閨中,多方推介未果。
蔣子剛告訴記者,頻發的礦難牽動著每個人的心,每次礦難發生后,多少家庭失去親人的報道,礦工家屬盼望親人歸來絕望的眼神,都使他寢食難安。防治礦難不僅關系到能夠拯救萬千礦工生命,而且關系到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形象,是一項非常緊迫,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的工作。為此,蔣子剛將自己發明成功的可用于諸多領域的揉動技術首先定位在根治礦難技術的研發上,并命名為“七級浮屠”工程。
給食物加個蓋子蒼蠅肯定叮不了
每次礦難發生后,媒體的報道和評論都將矛頭直指“管理不力”的“人禍”。然而,這種分析已越來越不能令人信服,因為以往的礦難多發生在違規開采的小煤礦,而現在,口碑甚佳的國有煤礦也屢有發生。人們不禁要問:除了狠抓煤礦安全管理,是否還有其它解決礦難的辦法呢?技術創新能否成為解決礦難的一條有效途徑?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規劃司陰建康處長,礦業大學的郭德勇教授都認為,技術創新對于解決礦難也很重要。
蔣子剛對此深表贊同,他說:加強管理無疑能減少礦難,但減少的量是有極限的。無論管理應力加到多大,“管不住人的行為”事件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有其穩定的概率分布,而違規導致礦難發生的模式及其強度的概率分布,完全是由技術系統的內在邏輯決定的。在復雜的人機系統中,改進管理固然重要,如果再采取新的技術,必定如虎添翼,取得更好的效果。
蔣先生打了一個簡單的比喻:請專人看著別讓蒼蠅叮食物,可能一眨眼就叮上了。加個蓋子蒼蠅就肯定叮不著了。所以,他確定本發明的第一目標是:設計一種防治瓦斯透水礦難的礦井通風排水的方法及其系統,其設計盡量卸載人的責任,將人機混合系統簡化為基本上是技術設備獨立起作用的系統,由技術系統提供礦井氣候保障的基本功能。他說,這是一種“傻瓜機”技術的創新目標。對人的要求降低到由“傻瓜”來操作也不出事,就能大大地提升系統的可靠性。礦工不是傻瓜,因而更不大可能出事。
在談及11.27七臺河礦難時,蔣子剛說:七臺河礦難的死亡人數好像超過了陳家山礦難,有關報道和評論很多。究其原因時,基本上回避了技術分析,因為該礦在現有技術系統上該做的似乎都已經做了。實際上,爆炸之所以發生,又導致那么多人死亡,技術性的原因是非常明顯的。他加重了語氣提醒人們注意,死亡的人中,即時死亡的并不多。蔣子剛認準,礦難防治的關鍵在于礦山安全技術的創新和進步。
揉動式自適應通風排水一體機(下稱“一體機”)是蔣先生專為礦井設計、由北京巨匠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傻瓜機”,今年7月17日在北京大興區瀛海鎮進行了樣機的公開演示。演示雖然不是在井下進行的,也沒有成套的儀器設備對機器的參數進行現場測量,但觀看的人包括清華大學的著名熱物理學家金德年教授都相信,“一體機”用于礦山井下時,確實能實現井下無電源通風排水的功能。金教授認為,該機械為杜絕我國近年來頻頻發生的礦難事故提供了一條頗具希望的解決途徑。
“一體機”和現有的井下機械有何不同?為何能根治瓦斯、透水類礦難事故?蔣子剛解釋說,這是因為現有礦山安全技術在邏輯上存在明顯的完備性缺口,不能保障礦井內的通風和排水安全。其中,副井抽風技術不但不能應付突發性壓力瓦斯噴發的事故,還實際地提供了瓦斯與空氣混合的足夠行程,使瓦斯著火燃燒的危險轉換為爆炸危險,頻發的瓦斯爆炸事故證明了這一點。井下水泵不抗水毀、后備容量不足等等,則是突發性透水事故發展為礦難的技術性原因,水泵電源還是引發瓦斯爆炸的導火因素之一。顯然,現有技術的礦井通風和排水設施是針對常密度面分布型瓦斯和常流量地下水設計的,在邏輯完備性上把突發性的壓力瓦斯噴發以及透水的小概率需求給排除了,不恰當地把這類可能性當作不可抗力了,這就埋下了造成礦難的必要條件的技術性隱患。“一體機”足以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可以對付發生概率很小的突發性瓦斯和透水事故,而現有的礦井通風系統只能在正常狀態下排除瓦斯、粉塵、煙霧和熱濕載荷等。
“一體機”在不久前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煤炭采礦技術交流及設備展上,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極大關注,巨匠公司的簽名簿上,留下了200多人的簽名和聯系方式,這在以往的展會中是少見的。
產業化為何舉步維艱
然而國內這樣好的根治礦難的“傻瓜機”,幾個月過去,卻沒有一家礦山使用它,也沒有聽到哪個負責礦山安全的有關部門過問這項技術,“瓶頸”在哪里?
蔣先生告訴記者,揉動式自適應通風排水一體機問世后,關注的企業不少,但由于大家都能想到的原因還沒有邁入產業化。首先,巨匠公司是一家去年底新成立的民營企業,人力財力都很短缺,盡管如此,他們在很短的時間中設計出了多臺樣機并試驗成功,在業內堪稱奇跡。然而,前來咨詢的企業都希望該樣機已在井下試驗成功,甚至在市場上有較高的占有率。事實上,在井下進行試驗并非像在地面上做其它試驗那么簡單,如果將樣機拿到井下做試驗,先要拿到礦用產品安全標志,僅申請材料就有10項,然后要通過初審、技術審查等多項審查,這些工作巨匠公司都在進行,但做得很艱難。“一體機”的產業化是需要大手筆投資、非一個民營企業能獨立完成的項目,巨匠公司曾經試圖和國內外風險投資公司接洽,但得到的回復是:現在不像前幾年投資互聯網時的情況,僅憑一個好的概念就能得到投資,投資商對企業的要求是:要有三年以上優秀業績才行。
據了解,蔣子剛是一位多產的民間發明家,他完成發明創造200多項,其中屬于重大、原創性的發明即有幾十項。蔣子剛所發表的成果中,列為國家級重點項目的2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7項次。揉動式自適應通風排水一體機是他2004年底發明的揉動理論和技術中的應用之一。佛語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為了拯救成千上萬的礦工兄弟,蔣子剛毅然將這項產業化難度最大的技術的研發放在了其他技術之首,并命名為“七級浮屠”工程,而不是先為個人謀福利。然而,他這項涉及防治礦難的重大科研成果公布后卻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令人感到遺憾和不解。
有道是蔣子剛的一位現在美國加州的清華同班同學得知他研制出“一體機”,實現了旨在根治礦難的技術創新后,非常高興,連夜提筆給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李毅中局長寫了一封長信,最后一段是這樣說的:我們的礦工還工作在安全沒有大概率保障的井礦,我們的國家也已經一次次錯失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良機,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依然在奮斗,依然在拼搏。千里馬常有,時代呼喚伯樂。盼望根治礦難的方案由點到面、星火燎原,更盼望由此推動揉動技術發明全面應用、為國爭光、為人類創造技術文明和產業進步的奇跡。果如是,則礦工幸甚,人民幸甚,國家幸甚!
他的愿望代表了所有關注礦難解決方法的人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