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波:振興裝備制造業政策亟待細化落實
雖然是首次參加“兩會”,但早已成為新聞人物的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無疑是倍受媒體追逐的“明星”代表之一。
3月5日晚,向文波在大會間隙接受了中國工業報記者的專訪。他首度詳細闡述了此次帶到全國兩會的建議內容,介紹了三一重工在危機之下的發展策略,發表了對目前市場及未來走勢的看法,并且回應了一些外界的質疑之聲。
他告訴記者,這場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是中國的重大歷史機遇,對中國裝備制造業來講,更是一個絕佳的發展良機。一方面,國家推出了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回應了行業多年的訴求;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迎來“走出去”的最好時機。但這些都需要國家的支持。
振興規劃切中要害
向文波最關心日前出臺的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
“這個規劃很好。規劃所涉及的內容都是事關整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他詳細介紹他關注的一些要點:第一,關于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基礎關鍵零部件的問題。他說,從目前來講,這是我國裝備制造業長期以來的一個“短腿”;從長遠來講,這是制約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隱憂。所謂“短腿”,是說我國目前所有的裝備制造業關鍵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而這些關鍵零部件在某種意義上(事實上)代表了裝備制造領域的核心技術。所謂瓶頸和隱憂,是說隨著我國裝備制造水平的發展,當我們能夠對歐、美、日、韓等國的企業真正構成威脅的時候,這些競爭對手一定會利用關鍵零部件來制約我們。事實上,現在有些國家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苗頭:我們的競爭對手向我們的合作伙伴施加壓力,希望他們限制給我們提供一些比較先進的零部件。長期來講,這就是制約我國裝備制造業做強的一個隱憂。
第二,關于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進口免關稅的問題。向文波表示,這是我國裝備制造行業已經呼吁多年的問題,但是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從國家出臺重大技術和裝備引進的相關政策以來,整機進口的設備是免稅的,而進口生產這些設備的零部件是要繳稅的。也就是說,中國制造企業反而要交稅,而外資進入中國卻不需要繳稅。這事實上導致了中國企業在本土市場與外資企業處于不平等的競爭地位。當初一些重大裝備我們不能生產,國家為了引進技術,所以采取重大裝備進口實行免稅的政策。現在時過境遷,中國的裝備制造企業已經能夠生產這些設備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實行進口免稅,就導致有些國外產品免稅之后的價格跟我們的產品幾乎沒什么差異了,所以很不利于國產品牌的銷售。在當下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消除這種不平等競爭的現狀則顯得更加緊迫。
第三,關于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的問題。向文波說,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事實上這就是鼓勵大家吃螃蟹,鼓勵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因為如果沒有吃螃蟹的勇氣,就不可能實現創新。如果我們的客戶沒有使用第一臺設備的勇氣,那么中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的創新能力就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細則不出等于“畫餅充饑”
采訪中,向文波多次強調:“振興規劃很好,但是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實施細則。”
為什么要出臺細則?他說,如果沒有實施細則,那就等于沒有操作規程;沒有操作規程,就等于不可操作;不可操作則等于沒有規劃。所以,向文波建議應盡快出臺實施細則,讓政策落到實處。他說,比如首臺補貼政策,誰來認可首臺?補貼多少?由誰補貼?怎么補貼?申報程序如何?補貼誰?補貼多長時間?等等,都應該做出一個規定。如果沒有實施細則,這些事情都不可操作。
“事實上,我們已經有過這樣的教訓”。向文波介紹說,此次規劃中提到的很多東西在2006年國務院出臺的一個《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中其實已經涉及到了。但就是因為沒有實施細則,所以到現在也沒落到實處。所以他希望這次可以盡快出臺細則,不要再重蹈覆轍。
為什么要盡快出臺?向文波認為,目前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正面臨很大的壓力:一個是全球市場萎縮;另一個是國際上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都出現了大幅度貶值。“歐元貶值、美元貶值、韓元貶值、日元也開始貶值,而這些正是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隨著他們貨幣的不斷貶值,對手的市場競爭力其實是在不斷提升的”。他舉例說,韓元現在已經跌到了原先的一半,這意味著韓國的機器價格比原來降低了一半。還有歐美國家,貨幣也貶值了30%~40%,也就意味著來自歐美的設備價格便宜了30%~40%。相比之下,我們的人民幣很堅挺。這就導致中國的裝備產品以往的性價比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競爭壓力將變得越來越大。
“如果我們的實施細則還不盡快出臺,依然掛在墻上,中國裝備制造業今后的發展就會非常被動。而且,效果也要打折。”向文波認為,國務院此次出臺的十大振興規劃,在某種意義上,既是行業的振興規劃,同時也是救市規劃。他說:“該是國家救市的時候了,而且救市如救火。”
“走出去”需國家做后盾
怎樣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向文波帶來了自己的建議。
“大家都認為目前對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個很好的機會。”他介紹說,胡錦濤總書記前不久到非洲訪問的時候,鼓勵有條件的中國企業應該堅決地走出去。溫總理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相關內容。
向文波認為,首先,對于中國裝備制造業來說,毫無疑問這的確是個實現國際化的絕佳良機。但是,在這個時候走出去,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對中國企業來說,也存在巨大的風險。“有可能是走上一條不歸路,甚至一去不復返。”他解釋說,雖然目前國外的企業的確很便宜,一些企業的市值已經縮水90%,收購沒有問題。可是,最大的隱患在于我們可能買得起,養不起。
“因為在接手這些企業之后,馬上要面對的就是可能會長達2~5年(什么時候觸底還不知道)的經濟危機,出現巨額、持續虧損的幾率極大。”向文波表示:“如果沒有充足的、后續的資金保障,企業就會遇到現金流的問題,中國企業就有可能被拖垮。這時候,我們就反而成了人家的救命稻草。”
向文波認為,走出去,這可以是企業行為,也可以是“政府+企業”的行為。
他告訴記者,要真正抓住這個機遇,一方面是依靠企業自主的行為去“抓”,但是這個意味著很大的風險,意味著不能夠使機遇下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最終導致企業不敢去“抓”;另一方面,如果有政府做后盾,有配套的政策支持,那么中國企業走出去會更果斷、更堅決、也會更安全,成功率就會更高。
向文波建議,在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國家是否能夠提供比較優惠的貸款,是否能夠減免一些相關稅費,能否提供持續的資金保障,能否設立專項資金等來支持中國企業應對相關的問題。他說:“這些就是國家行為了,這其實正是中國社會主義國家體制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