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基金并購或將婉拒外資
外方控制過多中方形同虛設、股東代持等問題日漸惹眼 大型基金并購或將婉拒外資
近日,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圍繞著對中國大型基金公司的收購,業內人士多傾向于拒絕外資,這意味著境外機構通過收購來取得中國基金業的領先地位可能變得不現實。
外資對基金加快滲透
“我們對于中國市場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亦知道,在北京證券后,中國政府將暫停外資入股中國券商;對于中國政府現在力圖保護大型基金公司的舉動,我們能理解。”瑞銀集團一位董事對記者表示。事實上,瑞銀今年試圖通過并購來取得在中國基金市場的領先地位,今年在對中國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華夏基金的收購談判中,瑞銀集團曾提出以高達7元的溢價收購,但隨后被北京國資部門拒絕;此后,外資發現,收購國內基金公司已變得越來越困難。
“象瑞銀這樣的外資集團,根本就不在乎錢,如果放任其收購,那么它很可能成為中國基金的老大。”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所謂“大型基金”,是特指如南方、博時此類管理規模比較大、業內影響力大的基金公司,之所以將對外資封閉,是出于保護民族基金業的需要。
目前中國按照管理規模排名,處于前列的基金公司全部是中資基金,例如南方、易方達、華夏、博時等。不可忽視的是,合資基金僅僅從2002年底開始興起,但其發展勢頭非常迅猛,例如瑞銀集團在收購原中融基金后,改名的國投瑞銀基金業績和規模突飛猛進;而上投摩根基金今年業績非常突出,受此影響,該基金管理規模大幅提升,目前已躍居國內前列;景順長城基金幾年運作下來,業績和市場形象均表現優秀。
業內人士認為,相比較證券、銀行等金融領域,中國基金行業開放的速度有些過快,例如證券行業的高華證券,乃高盛無償支付原海南證券巨額不良債務而成立;瑞銀收購北京證券,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基金公司前幾年在設立時,往往要求有合資伙伴,這使得基金行業里外資滲透過快。
外資在基金公司控制權日顯
一位基金公司老總對記者表示,金融業從來就是一個管制與競爭并重的行業,以前國內有點過多地放開了競爭,而忽視了對行業的控制。
中國基金業在2002年底引進外資,主動被動的原因都有,從管理層出發,希望通過外資伙伴來提升國內公司的管理水平、監督制度并引進投資經驗,這對行業無疑是有利的;但外資并不是活雷鋒,它也并不太在乎參股帶來的投資收益,其著眼點恐怕更多是在龐大的中國金融消費市場。
2002年底, 當時基金業的競爭還停留在凈值增長及規模擴張階段,管理層“開閘放水”, 引入外資,招商、國聯安、華寶興業、海富通等首批合資基金公司浮出水面,當時這些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均在33%以內。其后據WTO條款,外資比例在2004年底可達到49%,包括上投摩根、景順長城在內的多家合資基金都將持股比例提至上限。
到目前為止,世界性的金融巨頭,摩根富林明、施羅德集團、美林集團、保德信集團、富蘭克林集團已進入中國市場,這些機構,大多管理著數以千億美元計的資產,參與中國市場是這些機構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環。
外資機構對合資基金的控制引起了管理層的注意,例如在今年,就出現過由于外方控制過多,中方形同虛設,管理層要求基金公司整改的案例。另外,還有個別基金公司存在所謂的內部補充協議,即一旦允許外方控股,中方股東就需出讓股權;或是中方與外方認可的公司簽訂協議,將股權轉讓給該一致行動人,一旦該股權轉讓完成,外方將實際擁有基金公司的控制權。
提升中資基金抗衡力量
為此,管理層在上月發出文件,要求基金公司上報股東代持情況,業內人士認為,這其中一大部分就是針對合資基金存在的不合理現象。
另一方面,對信托業和券商的整改使得多家基金公司股權可能生變,此時由于中資實力機構匱乏,如不加以控制外資機構必將長驅直入,為此管理層發布了規范基金公司設立及股權處置的規定,強化監管。
中國券商整改完成的最后期限已確定為今年10月31日,屆時,達不到常規監管要求的公司,將依據相關法規實施以市場退出為主的處置措施。受此影響,不少券商作為控制人的基金公司或壯士斷臂,或被迫放棄,券商系基金正面臨最動蕩的時期。
湘財證券重組后,外方股東荷銀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進一步增持泰達荷銀基金股權,而星展資產管理從國元證券等中方接手了長盛基金的股權。
而此時,金信信托被托管后的博時基金、巨田證券被托管后的巨田基金股權還處于不確定的狀態,新世紀基金股權被拍賣,萬家基金的股東湖南湘泉集團被裁定破產,這些變數都為各方勢力的整合創造了機會。
業內人士認為,在外資日益緊迫的威脅下,管理層已著手培養大型中資集團與之抗衡。例如批準了中信證券收購華夏基金,這實際上代表著未來基金業整合的一種思路,即讓國內優質的基金公司內部并購,提前做大做強,而不是坐等外資收編。
作者:易水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