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轉型將催生大量交易機會
作為一國制造業水平的最高載體,裝備制造業內部各子行業的產業升級趨勢,可以用波特的鉆石模型進行深入刻畫。我們擬從機會和政策兩個角度,闡述當前全球金融危機背后蘊含的機會以及政府的產業振興規劃,將如何推動裝備制造業危機中崛起。
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有三點積極影響。危機爆發以來,歐美制造業陷入破產危機之后,首先,要素價格全面回落,給中國企業轉型提供了有利時機;其次,技術引進的難度大幅降低;第三,低成本的海外并購成為可能。政府的產業振興規劃,則有助裝備制造業從危機中崛起。
金融危機后,歐美制造業陷入破產危機,加速了要素價格全面回落,給中國企業轉型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和時機,便于中國企業從容不迫的進行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技術引進難度降低,國外企業為了擺脫經營困境,在依靠中國內需增長的同時,不得不轉讓部分核心技術。日本70年代危機后的崛起,就是依靠加大技術引進,中國目前裝備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與國外差距明顯,技術引進不失為一種良策。
從國家競爭優勢角度評價重點子行業:集裝箱、港口機械和造船,已經基本建立國家競爭優勢;而工程機械正在形成國家競爭優勢;數控機床和鐵路設備業,則正在孕育過程中;航空航天設備行業仍處于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初級階段,并且行業具有非市場化和自由競爭的特殊性,行業的需求、資產整合機會受政府主導。
縱觀工業發展歷史,具有國家競爭優勢的行業通常具有完善的產業集群,日本的豐田產業集群就是一個成功案例。中國的產業集群并不發達,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地區分割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產業集中度較低。相比之下,國內汽車、船舶、工程機械、鐵路設備等行業的產業集群正趨于成熟。以工程機械為例,已形成了以徐工集團為龍頭的徐州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區域、以柳工為龍頭的柳州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區域、以廈工為龍頭的廈門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區域,以及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為龍頭的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區域等。
在裝備工業由初級層次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多重政策扶持,有利于催生裝備制造業新的需求熱點,提升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基本也是借鑒日本當年的振興規劃。首先,從需求和供給兩個角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國內需求政策和鼓勵技術進步的政策;其次,大力鼓勵產業整合,扶持產業集群,在這個方面地方政府的反映更為積極,山東和福建等省市已經公布了具體的重組方案,中國重汽、廈工股份、山推股份等上市公司均涉及其中。而從投資角度看,政府扶持產業整合、鼓勵產業集群的同時,也將催生大量交易性機會。
總體而言,未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需求熱點,將由過去的“出口+城市化”轉向“城市化+重化工”領域。工程機械、鐵路設備、能源采掘設備、礦山冶金設備和數控機床將逐步崛起,醫療設備和航天軍工等尖端技術行業暫時很難有大的突破,而輕工機械和船舶與港口機械此輪景氣高峰已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