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視:彩電企業再陷郭則理怪圈
“平板時代”到來僅僅1年時間,行業利潤已經驟降至3%以下,一些企業的平板電視利潤甚至已經低于1%——新時代的來臨 既沒有給中國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也沒既沒有帶來更多的技術提升,更沒有鉆出“郭則理怪圈”
表面上看,平板電視正使中國彩電行業沐浴春天:2005年上半年,我國平板彩電的銷售量達到72.5萬臺,同比增長260%;城市家庭液晶電視擁有率達到了3.56%,等離子電視擁有率也達到了2.81%;同時有67.7%的城市家庭在權威調查中表示了在未來三年購買平板電視的愿望。
與此對應,今年1-7月,國內企業生產液晶電視141萬部,同比增長332%,生產等離子電視41萬部,同比增長312%,四川長虹、海信電器、廈華電子三家彩電上市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分別達到2.16億元、3387萬和1507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1.35%、108.98%和89.8%。
“平板時代”終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來了,彩電行業又呈現出一派熱鬧景象。企業不斷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平板電視方面增加投資,密集推出新款平板電視,并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營銷和宣傳。各企業領導人重新抖擻精神——平板電視也許就是他們超過對手、反敗為勝、壯大自己的最佳機會。
在此之前的10年里,中國彩電企業深陷價格戰而無法自拔,甚至將低價競爭從國內延伸到國外。傳統的CRT彩電利潤低得約等于零,苦苦尋求出路的中國彩電企業做過電腦、空調,賣過冰箱、手機,包括疲憊不堪地組織著各種隨時可能被撕毀的合作聯盟。現在,液晶、等離子等新顯示技術開始普及,這個曾經被看作難得的“創造性破壞”機會,給中國的彩電企業帶來了什么?
答案殘酷得令人發指。是的,令人發指——“平板時代”到來僅僅1年時間,行業利潤已經驟降至3%以下,一些企業的平板電視利潤甚至已經低于1%。
郭則理的痛苦
9月27日,正在浙江出差的廈華電子董事長郭則理陷入了深深的憂慮。
“平板電視的利潤在迅速下降,速度之快對中國彩電企業來說就像一個虛幻的泡影,大家發現又陷入了CRT時代的老問題。”郭則理在電話中告訴《商務周刊》,苦苦等來的平板電視又被帶入無休止的價格戰。
郭則理十分失望。1996年,當時的長虹總裁倪潤峰憑借規模效應,突然發動彩電價格戰,一時全國數十家彩電制造企業都卷入這場白刃戰。1997年,郭則理到美國參加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在看到國外消費電子企業層出不窮的高技術產品之后,他痛感低層次的價格戰在消耗中國家電企業的未來,發出了中國彩電企業必須走向高端的呼吁。如今8年過去了,記者問:“您8年抗戰得到了什么戰果?”
郭則理無可奈何地搖頭,說不出一句話。
8年來,郭則理一直希望能夠有一個新的產品將廈華帶離價格戰。上世紀末,廈華最先看中的項目是手機,廈華最早一批拿到手機生產牌照,其華夏一號手機在中國手機產業的發展歷程當中曾起到了“零的突破”的重要意義。然而受到資金的制約,廈華的手機業務成長緩慢,2001年,廈華將手機與聯想合資。
由于廈華在CRT電視上不具規模優勢,從2000年開始,郭則理全力轉向數字電視和平板電視。專注于平板電視的高端戰略成為廈華的生命線,郭則理希望,高端產品能夠帶來較高的而且穩定的利潤。
2004年,苦熬的廈華終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平板電視無論出口還是內銷,廈華在國內彩電企業中都處于前兩名,把長虹、康佳、TCL等傳統CRT巨頭甩在了后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