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一五”草案看工程機械市場發展
編者按:"十五"期間工程機械行業經歷了大起大落。從2002年開始市場增長速度令人驚訝,整個工程機械行業似乎到了產量決定銷量的短缺經濟時代,銷售競爭幾乎成了產能競爭。各廠家也紛紛加大投入,迅速擴大生產能力,以期望在新一輪搶購熱潮中占得先機。然而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出臺,工程機械市場開始持續低迷,由于盲目投資帶來的生產過剩,又一次讓行業陷入困境。
2006年是國家"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對在此期間國家相關政策的解讀,無疑是每個工程機械生產廠家的必修課。
工程機械增速放緩 應及時把握機遇
工程機械屬于投資拉動型產業,市場需求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密切相關。
根據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以效益為中心的決策,"十一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將進一步下調,整個行業增速放緩。
預計在此期間,我國工程機械平均每年消費額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5%左右,即年平均增長幅度在10%上下擺動,而"十五"期間這一數字為17%。
"十一五"期間,工程機械主要市場仍將保持平穩上升。國家預計投資興建的各項工程孕育著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機遇。
根據規劃草案,"十一五"期間:鐵路建設投資明顯增加,國家將加密路網建設,同時加快9條鐵路干線和高速鐵路的建設;公路建設則根據國務院通過的"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預計到2020年要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的以及橫聯東西、縱貫南北的公路交通大通道,簡稱"7918網"工程,投資額也比"十五"期間逐年增加;水利建設方面,今后將突出防洪工程建設,建立水資源配置框架,全面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三農水源"建設投資額也將比"十五"大幅增加;水電建設將重點發展綠色能源,除了正在建設的八大水電工程項目外,還將追加投資4300多億元規劃西電東送項目。能源礦山建設方面,國家將啟動新的天然氣開發與輸送工程。同時國家城市化建設發展方針不變,建筑業仍然是工程機械的主要市場。
技術含量高的大型設備將成為發展重點
草案中強調國家"十一五"期間發展先進的裝備制造業,而技術含量高的大型設備自然會成為發展重點。這是提高國家裝備實力、掌握經濟發展主動權的關鍵點。
長期以來,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品種規格不齊全,其中技術含量高的大型工程機械產品短缺,主要依賴進口。在目前大型施工裝備市場逐漸升溫的形勢下,外資已經搶先嗅到了其中蘊藏的商機,外資頻頻發力,預示著將來這一領域將成為各個企業爭奪的焦點。瞄準商機,著手這一領域的規劃,是我國工程機械企業收復失地的關鍵一役。
支持關鍵零配件發展刻不容緩
"十一五"規劃草案中提出了我國進行行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并提出將進一步支持大型企業集團,提升行業生產集中度。
草案提出,調整工程機械行業結構的重點,是支持關鍵配套零部件的發展,從而達到提升整機國產化水平的目的,這也是提高國產設備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業內人士認為支持關鍵零部件的開發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就拿目前被寄予厚望的國產小挖來說,幾乎所有國產小挖的液壓件全部依賴進口。
南特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偉感嘆:"目前國產小挖液壓件如果能夠實現國產化的話,那小挖市場很可能也像裝載機一樣,成為民族品牌的天下。"關鍵零部件已經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發展,中國工程機械協會挖掘機分會秘書長陳正利也表示"國產小挖實現國內配套,對于企業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實力至關重要。"
所以,"十一五"期間要改變目前行業發展中重主機輕配套件的生產格局,主機廠也要支持配套件企業的發展、支持關鍵配套零部件的發展,這是關系到民族工程機械在下一輪競爭中成就民族品牌光榮與夢想的關鍵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