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電打破壟斷自主研發燃油噴射電子控制單元
-
菱電公司燃油噴射電控單元的問世,雖然沒有給自己帶來滾滾財源,卻讓該領域的世界霸主博世把價格從4800元降到了2000元左右。
2009年3月19日,第七屆中國國際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覽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的展會歷史上,沒有一個展會能夠如此牽動國家高層領導的注意力,包括胡錦濤、溫家寶在內的多位政治局常委親臨北京展覽館觀看展覽。
在參展的眾多汽車企業中,世界知名的國際巨頭的展位吸引著大多數人的眼球,但在一個不起眼的展位上,一家本土企業同樣引起了行業人士的注意,它就是來自武漢的菱電公司。
高處不勝寒的電噴系統
菱電之所以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是因為它展出了汽車電子中高科技的化身--燃油噴射電子控制單元(ECU),而這一技術產品一直是由國際零部件巨頭所壟斷的。
隨著節能和排放法規的要求越來越嚴,發動機采用電控燃油噴射系統幾乎成為標準配置。但由于我國汽車電子產品起步較晚,自主品牌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在這個產品上幾乎是一片空白,博世、德爾福、電裝等跨國公司掌握、封鎖了燃油噴射電子控制單元(ECU)的核心技術,占據了國內絕大部分配套市場。國內從事電控燃油噴射系統生產的主要是與博世、與德爾福合資的兩家企業:無錫威孚集團與聯合汽車電子。在2004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主力廠商中,博世以70.5億元的銷售額占據了15.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博世并不以此為滿足,以不引進核心技術相威脅,要求增加在無錫威孚公司中的股比,通過高價采購核心零部件、捆綁銷售傳感器、執行器等將合資公司的利潤轉移到自己的下屬企業,導致合資企業利潤日趨微薄或者虧損,并使合資企業"技術空心化",逐漸成為單純的生產型企業。
電控燃油噴射系統技術集中在幾家合資企業手中,使國內企業在發動機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失去話語權。這造成兩大后果:一方面自主品牌企業的自主研發被壓制;另一方面大量超額利潤被包括博世在內的跨國公司攫取。以捆綁銷售為例,捆綁銷售的產品價格高出市場價20%~300%,跨國公司將合資公司的外方利潤轉移到外資方下屬企業,大量利潤流走。在2006年中國生產的380萬輛轎車中,沒有一輛轎車使用自主研發的發動機管理系統(EMS)。
核心技術不是外國的專利
在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企業中,菱電公司是勇者無畏的。和有些移植技術和人才的本土企業不同,菱電更多地從初級研發、底層試驗開始,基礎功課做得很扎實。就連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學院副院長顏伏伍都坦言:"王和平是國家首批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像王和平這樣還親自進行編程開發的老總確實少見。"
2002年,菱電公司創始人王和平在市場調研中發現,我國汽車電子產業與飛速發展的汽車工業很不協調,汽車電子產品中的視聽娛樂、避撞警示和車身附件電控等相對發展較快,而汽車計算平臺的動力管理、自動變速箱控制、電控助力轉向、制動控制、車高與懸架控制、環境與舒適控制等卻起步較晚甚至是空白。
2003年初菱電公司在佛山投入100萬元,組織技術力量研發具有核心技術的電控燃油噴射系統~燃油噴射電控單元(ECU)。2004年6月該公司開發完成可以運行的樣機,2004年10月底,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實驗室合作,對開發出的樣機進行了動態和靜態測試,結
論是:發動機"裝備武漢菱電電子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的ECU后功率、扭矩均能達到原機水平;油耗水平相當;菱電的ECU 略顯優勢"。有了這樣的基礎,2004年底武漢市菱電汽車電子有限責任公司在武漢注冊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