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關方面了解到我國塑料工業產品結構需調整
最近,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我國塑料工業目前雖然發展速度較快,但仍存在著許多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低檔產品較多
以通用樹脂為原料的產品中,中低檔產品所占比例較高。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所占比例較低。如以聚氯乙烯為原料生產的薄膜、人造革、鞋類等產品所占比例仍占50%以上。以技術含量較高的聚丙烯為原料生產的薄膜產品產量所占比例較低。
二、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較少
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較高附加值的通用工程塑料產品在塑料產品總量所占比例較低,而特殊工程塑料產品的產量更少。高檔或特殊用途的塑料產品仍需進口。據海關統計,我國每年需要進口100多萬噸高檔和特殊用途的塑料產品。目前,我國聚氯乙烯革制品中有20%的品種和聚氨酯革制品中有30%的品種尚不能生產,所以仍需要進口來滿足市場需求。
三、加工機械落后
目前,我國塑料加工機械年銷售額達50億~60億元,年進口塑料加工機械金額約1億美元,進口設備數量約占我國生產的塑料加工機械總量的2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塑料加工機械設備在品種、質量、配套與供應能力方面卻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較,在控制系統、質量、速度、精度及配套方面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如果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塑料模具制造精度還差一個數量級,制造周期也要長2~5倍,而且模具使用壽命短、表面質量差、標準化程度低,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才剛剛起步,因而中高檔模具大部分仍依靠進口。
四、使用壽命短,配套能力差
目前,我國使用的農膜平均壽命只有1年,而工業發達國家為2~3年或更長。無滴性農膜使用壽命僅為2~3個月,國外一般為6個月以上。包裝材料也存在著品種少,阻隔性較差,貨架時間較短。塑料門窗型材料和建筑塑料管的耐久性和配套能力也較差。注射制品表面光潔度差,收縮較大。
五、重復建設,經濟效益滑坡
當前國內紡織袋、墻紙、聚氯乙烯從造革等中低檔產品由于重復建設,供大于求,造成開工率低,企業虧損嚴重。近年來,新開發的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大型生產線引進過多、過猛,導致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硬制聚氯乙烯發泡板在市場尚未開拓的情況上一哄而起,盲目引進30多條生產線,導致開工率嚴重不足。
六、原料生產與加工能力不匹配
各地區原料生產與加工能力不匹配,如東北地區乙烯生產能力占全國的30%,而加工能力只占全國的5.3%。華南地區乙烯生產能力占全國的11.5%,而加工能力卻占全國的45.5%。
七、原料供應數量少、質量差、品種缺
近年來,國產塑料原料在產量、質量與此同時品種方面雖然有一定的提高,但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許多產品還需要進口,每年的進口量均超過國產量。MBS、ABS等樹脂基本上全部進口,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專用料等產品雖然國內已經開發出來,但由于質量不穩定,70%的需求還要從國外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