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理性對待跨境并購
凱雷對徐工的并購把跨境并購推向了輿論高潮。
“我反對徐工并購,不是反對對外開放,也不是反對引進外資。”日前,在廈門舉辦的一場關于跨境并購的論壇上,因徐工并購案而聞名的三一集團執行總裁向文波如此表示。
過去15年來,中國一直是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外資開始更多地以并購國內企業的方式進入中國。如何看待外資,如何看待外資并購,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并一度成為輿論焦點。就在9月8日,備受關注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正式實施。
隨著跨境并購在國內日益頻繁,“是否危及國家產業安全”的爭論也隨之而來,徐工并購案則將這一爭論推向了高潮。在本次論壇上,“焦點人物”向文波依然堅持他對外資并購的一貫觀點:中國的對外開放必須是有選擇的開放,引進外資也必須是有所選擇,尤其是對于大型國企的外資并購必須作審慎評估。
與向文波的“激情”相比,多數專家及企業界人士對跨境并購保持了相對理性平和的態度。“跨國并購本身只是一項正常的經濟活動,它體現了資本逐利的性質。對參與并購的主體企業來說,在市場以外的層面談并購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專家表示。
“對待這一話題,需要的是理性分析,而不僅是激情的爭論。”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周立群認為,是否危及中國的產業安全要看外資是否進入核心產業,并非所有外資并購都涉及這一問題。無疑,明確外資控股并購國有企業的產業導向,是當前應對跨境并購浪潮最核心的問題。一般認為,在不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領域以及缺乏國際競爭優勢、產業全球化程度較高的產業,利用跨境并購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應允許跨境并購。
近年來在國內外礦業市場上頻頻露臉的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景河表示,就像紫金集團走出去到國外經營礦山一樣,外資通過并購進入中國也是大勢所趨。“并購是正常的市場現象,關鍵是要形成規范、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給所有符合規定的市場主體一個平等的機會。”
《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出臺后,一些輿論分析認為,這是中國利用外資政策的一次調整、中國吸收外資的大門正在收窄。對于這一說法,美國泰山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逸人并不贊同,“新規提升了中國外資并購政策的透明度和清晰性,是一個有益的進步,將使外資并購的具體操作更加規范和順暢。”據李逸人介紹,泰山投資基金對中國的并購市場有著濃厚的興趣,2006年該基金在國內并購了一個農業項目和一個環保項目,投資額在5000萬美元左右。
德意志銀行并購部副總裁王英暉也表示,雖然徐工并購案件引發了激烈爭論,但她所接觸到的大多數中國企業對外資并購都持積極、理性的態度。“不少企業希望通過外資的并購,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國際化程度。”
“外資并購正在中國逐漸升溫,以并購方式進行的跨國投資合作,從微觀上看對投資合作雙方來說是一種雙贏,從宏觀上考察則是對投資國和投資東道國都有好處。”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沈丹陽表示。
在沈丹陽看來,健康的并購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并在多個方面得以體現。一、從宏觀上看,可以借助外資并購盤活存量資產,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進而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二、可以有效補充國企改革中的資金不足,為國企改革創造有利的融資條件。三、有利于改善我國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四、在一些國有企業依靠自身力量無法扭虧的情況下,通過把全部或部分股權出售給外資,外資注入資金和優勢資本進行改組改造,可以扭轉國有企業的低效和虧損局面。
在國際上,并購已成為引進外資的主要形式,而在國內,這一引資形式還只是處于初步階段。缺乏一部完整的規范并購活動的法規,無疑是跨境并購在國內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而《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的正式實施,為外資并購在中國的健康發展創造了條件。一位來自美國國際集團中國成員公司的人士就表示,“對于外資并購者來說,規范的制度遠比無法可依要好,相信外資并購在中國還剛起步。”(項開來 李慧穎)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