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國利用外資同比下降
新華網北京8月23日電(記者常志鵬)商務部日前公布了今年1至7月份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及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數量,分別同比下降7.63%和1.16%。
“在很短一段時間內的外資利用數字上升或下降的波動應該屬于正常變化。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利用外資數量出現了重大變化。”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金伯生說。 資料顯示,我國最近幾年利用外資數量一直排在世界的前列,連續十幾年列發展中國家第一。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由于利用外資,給我國帶來了就業的增加、GDP的增長、外貿出口的增加等。目前我國利用外資已經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韓彩珍認為:“引進外資不僅要看絕對數量,還要看相對數量。”
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我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存量占當年GDP比重既高于發達國家,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還高于發展中國家。實際上,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中只有一部分轉化為存量資產,我國累計實際吸收外資存量總值不到累計實際使用外資的一半。
從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看,這一比重只是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一國外資對全球外資流量比與其GDP占全球GDP比重的比率排名中,我國的業績指數值遠低于同期英國和德國。
“這說明我國利用外資數量雖大,但質量仍有待提高。”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郝紅梅說,“研究利用外資,一定要研究利用外資的質量有多高。”
一位汽車業界專家介紹,在過去幾年,汽車行業由于大手筆吸引外資,使汽車整車制造行業很快升級并進一步得到規范。由于外資的加入,對行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與此同時,記者在東部一些省份采訪時發現,由于外資利用我國的土地、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要素方面都可以享受一定優惠政策,一些短期化、高耗能、高產值、資本密集型項目和環境污染嚴重的低端產業鏈項目,在我國大都能掙錢。
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數量,引資惡性競爭,不計成本招商,優惠政策過濫。一些企業僅僅作為外資企業全球產業鏈中的加工廠,自我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逐漸被削弱,對外資的依賴程度不斷加大。因此,在出口規模、出口增長率、貿易順差等指標增長的同時,我國核心競爭力并不一定成正比增長。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還有較大空間。
來自商務部的信息顯示,我國對未來五年外資進入已經作出明確規劃。鼓勵外資重點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和環保產業等五大產業。注重引進高附加值、高輻射力、低能耗和處于產業高端的外商投資項目,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加強原材料、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延長增值鏈條。
商務部同時明確,要嚴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國內產能過剩的外資項目進入。
郝紅梅建議,從政策層面上,引導各地政府從單純追求引資數量和盲目攀比優惠政策,轉到主要依靠改善投資軟硬環境來吸引外資的軌道上來。要逐步優化外商投資產業結構,鼓勵外商轉讓先進技術;引導和支持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與外商開展廣泛多樣的合作合資,提升合作水平和層次,進一步強化吸收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逐步實現從模仿創新到合作創新和自主創新的轉變。 在操作領域,金伯生認為,應該鼓勵外資參與并購。
幾位專家還建議,在我國服務貿易對外開放方面要盡快出臺一些具體可行的措施辦法,鼓勵跨國公司來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和培訓中心,在技術、信息、管理和營銷等方面實現向現代服務業轉變。(完)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