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風力發電行業發展回顧
繼2004年11月,第三屆世界風能大會、第二屆亞洲風能大會暨可再生能源展覽會在北京召開之后,2005年11月12日,首屆綠色能源國際論壇在南京召開。世界風能協會主席麥卡特在該論壇上表示,對于擁有漫長海岸線的中國,可以大力發展近海風能,中國發展風力發電大有可為。同時,國內外專家也紛紛肯定了中國的風能潛力,并預言:中國風電市場增長勢頭迅猛,將很快成為世界三大風能市場之一。2005年對于中國風電行業而言是風起云涌、發展迅猛,主要表現在:政府層面推出《可再生能源法》等政策或措施,積極推進風機國產化、產業化進程;地方性項目隨之遍地開花;國內外相關人員紛紛予以密切關注。現對行業內的重要事件做簡要回顧。
政府積極推進風機國產化、產業化進程
風力發電,歐洲國家走在了前沿,美國、印度跟上,中國的發展時期現已到來。年初,《可再生能源法》頒布,緊接著兆瓦級機組的產業化被列為國家專項,之后國家又明確了風力發電在今后5年的跨越式發展目標。凡此種種,無不證明了中國政府積極推進風機國產化、產業化的決心。
2005年2月,國家頒布《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1日生效,其中明文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國家發改委已經針對《可再生能源法》在制訂比較詳細的實施細則。
2005年3月2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公告,中國決定在2005年到2007年間,實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化專項,重點包括五大領域。其中,風力發電主要開展1.5兆瓦變速恒頻風力發電機組和1.2兆瓦直接驅動永磁式風電機組的產業化。
2005年5月,全國風電建設前期會議召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決定,在2010年建立起完備的風力發電工業體系,風電技術水平和裝備能力達到國際水平。
地方性風力發電項目遍地開花,一路上,政府機構為地方性風電項目的落實大開綠燈,今年國家發改委審批通過了大量地方性風力發電項目;同時,不少風電項目正在擬定計劃或已經向政府機構提出申請。
2005年3月,國家發改委審批的三個大型地方性風力發電項目包括:江蘇鹽城東臺風電場200兆瓦;山東青島即墨風電場150兆瓦;甘肅酒泉安西風電場一期100兆瓦。此外,黑龍江最大的風能開發項目“十文字風力發電”在穆棱市興建,投資超過10億元,工程總體規劃設計裝機113兆瓦;內蒙古自治區大力發展風電項目,已經引進了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美國金州公司、德國英華威公司等6家大型風能開發企業,簽訂協議總裝機容量590萬千瓦,協議總金額472億元人民幣。
2005年4月,我國最大的風力發電項目落戶張家口,該項目是由中央企業神華集團公司直屬的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與河北省尚義縣政府共同合作開發,到2007年實現裝機13.35萬千瓦,到2010年實現裝機40萬千瓦,在2020年最終達到1000兆瓦。項目總投資90億元的風力發電項目落戶于張家口市尚義縣,這個項目建設規模達1000兆瓦,是我國目前規劃中最大的風力發電項目。
除了東北、華北地區,長三角正掀起一輪風力發電熱:總投資16億元、年上網電量4.24億千瓦時的鹽城東臺風力發電場項目已得到國家發改委批復;南通啟東40億元風電項目已向江蘇省發改委申報;年初,浙江舟山市岱山縣計劃投資20億元,建設總裝機容量達200兆瓦的海上風電場;10月,江蘇如東縣風力發電場二期工程開工,投資8億元、裝機容量100兆瓦,年發電量將為2.24億度。并計劃增加投資5億元及50兆瓦裝機容量,研究中的三期工程裝機容量將達800兆瓦;上海也正在擬訂《10萬千瓦近海風力發電場計劃》等可再生能源計劃,希望到2010年,可再生資源發電達到發電總裝機容量的5%。
風電產業引起國內外多方關注
繼2004年年末,特變電工于12月15日宣布進軍風能產業,并出資2500萬元設立合資公司特變電工沈陽工大風能有限公司之后,由電工研究所承擔的“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600KW風力發電機組控制系統產業化關鍵技術”通過專家驗收。同時,華能、國電電力、華電、大唐等大型火電、水電集團也開始密切關注風能開發。除了國內的投資方,一些著名的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也參與到了中國風力發電的發展中來。
2005年10月,《風力廣東》推出,這是綠色和平組織委托世界著名風能顧問——加勒德哈森伙伴有限公司(GH)和中山大學工學院風資源研究中心聯合撰寫,調查廣東陸上及海上風能資源開發潛力。該報告立足廣東,放眼全國,輻射全球,勾畫了廣東省風力發電的藍圖,也表明國際上對國內風電市場的強烈關注。
2005年11月,《風力12在中國》一書公開發售,該書由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綠色和平和歐洲風能協會共同主持出版。書中認為中國有能力在2020年實現風電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占中國當時總裝機容量12%;年發電量800億千瓦時,同時每年還減少48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目前,為能進入我國風電設備市場,很多國外優勢企業來尋找國內有潛力的合作伙伴。丹麥Vestas公司等紛紛在國內設廠或與國內企業合作。我國利用國外先進技術提高自身水平的努力也開始顯現成效。例如,落戶上海的GE全球研發中心目前正與國內一些風能廠商合作,其中中國北車集團永濟電機廠依托先進的GE電機制造技術,就相繼研制成功了一批風力發電機。2005年春季Nordex公司即與中航(保定)惠騰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合作生產兆瓦級風輪葉片;12月,Nordex同中國的本土公司二度結盟建立了合資公司,擬生產兆瓦級的大規模風力機組,并已有了200MW的訂單,合作方為寧夏電力公司(占股40%)和寧夏天凈電能開發集團(占股10%)。
不難發現:在中國,風電行業作為朝陽產業,正在迅速崛起。中國的風力資源豐富,隨著近期政府各項相關扶植政策的逐步到位,中國風電市場更將生機勃勃。風電設備制造雖然剛剛起步,但是不少跨國企業已經注意到了這塊誘人的蛋糕,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企業進駐。另一方面中國風電設備國產化水平亦不斷提高,已對中國的風電市場產生很大影響——風機的價格從8000~10000元/千瓦降到了4500~5000元/千瓦,還培育出了幾十家零部件制造商,但兆瓦級的大型機組及其采用的高新技術的研發能力,仍然有待加強。同時應加強專業人才的儲備和產業發展的前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