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先教授:國企改革的核心是分配社會化
日前,在由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中國工人出版社和社會科學報社聯合舉辦的“國企改革的歷史回顧及前景展望”理論研討會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楊啟先對國企改革的下一步實踐和操作提出新的看法和建議。
楊啟先說,應該在以經濟原則界定國有企業的基礎上來縮小國有企業的范圍,縮小到社會生產最必要的程度。
他說,關于國有企業改革,我認為關鍵在于統一認識,尤其在產權上、公有制理論上統一認識。理論的統一,我們可以借鑒瑞典社民黨關于所有制的理論,比較符合實踐。瑞典社民黨黨章認為所有權的社會化不是根本問題,根本問題在分配社會化,即社會財富如何分配來滿足勞動者需求。他們認為,搞再多的國有企業,如果沒有效益就無法進行社會分配,不如不搞如此之多的國有企業,除了國家必須控制的,其他企業都讓私人去經營,盈利后政府對其進行社會分配以滿足勞動者需求。所以我不是主張不搞公有制,但不能以政治原則來界定公有制,而應該用經濟原則進行界定。因為我們在進行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市場經濟要求企業利潤最大化,但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完全用市場最大化來衡量,這一部分領域可以搞成公有制來限制市場過分發揮作用。這一部分企業也可能效益不是很高,但由于范圍很小,國家可以承受,另外,可以用社會效益來彌補經濟效益。在經濟原則界定國有企業的基礎上來縮小國有企業的范圍,縮小到社會生產最必要的程度。這一問題中央在十五大時已經進行了調整,國防安全產業、自然壟斷產業、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產業、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骨干企業是國有企業必須涉足的。其他的國有成分都可以退出來,但前提是搞好。剩下這四個領域的國有企業改革,就是要進行制度創新以及規范的公司制改組,主要是資產增值化、產權人格化、股東多元化、治理科學化,這幾步非走不可。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