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銅價將鮮有作為
自今年7月初以來,銅價一直維持振蕩偏弱的格局,盡管當中也有多次反彈,意圖扭轉下行走勢,但最后都無功而返,其中緣由何在?我們認為,與精銅價格走勢密切相關的供需層面和宏觀層面正面臨新的轉變,這是導致銅價上漲乏力的主要原因。
供應新常態:精礦過剩向精銅過剩遷移
精銅供應瓶頸的緩解,帶動整個供應格局迎來新的變化。在此之前,銅精礦供應率先提速,在2013年末關于2014年銅加工費長協價的談判中,TC/RC費用大幅攀升已經奠定了銅精礦供應寬松的格局。相比之下,困擾精銅供應的冶煉瓶頸較為突出。在經歷了2014年上半年銅價大跌大漲之后,精銅冶煉瓶頸的逐步緩解導致供應格局悄然發生改變。
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8月精煉銅產量為68.01萬噸,同比增長20.16%,環比增長7.4%,刷新去年11月創下的65.48萬噸的紀錄。今年1—8月,中國精煉銅產量為493萬噸,同比增長11.17%。
由此可見,從供應上看,銅精礦供應過剩逐步向精煉銅供應過剩遷移,這是未來銅供應端的新常態。
需求新常態: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已成定局
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精銅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精銅消費國,中國需求占據整個精銅消費的半壁江山。
在中國面臨經濟轉型的壓力關口,調整經濟結構和維持經濟增長不可兼得的情況下,犧牲短期經濟增長換取經濟結構調整的時間和空間成為當前中央政府考慮的重要因素。從克強指數所反映的國內經濟情況來看,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的鐵路貨運量和用電量指標不容樂觀,1—8月鐵路累計貨運量在25.4億噸左右,同比增幅為-2.11%,自年初以來維持負增長狀態,1—8月第二產業累計用電量在26615億千瓦時,同比增速下滑至3.90%,也處于年初以來的最低水平,兩者紛紛走弱表明中國實體經濟增長遭遇瓶頸。
而另一個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的社會融資規模更是令市場大跌眼鏡。1—8月社會融資規模累計總額為11.77萬億,同比回落了6.26%,其中7月單月融資規模驟降至2731億元,為2008年10月以來新低。盡管反映國內經濟增長的其他各項指標(包括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等)相繼走低,但是中央政府不為所動,在多個公開場合表態不會用全面寬松的政策來挽回經濟下滑,而是繼續沿用更多的微刺激政策來確保經濟增長守住保證就業目標的底線。
精銅下游消費方面,電網投資不及預期,截至8月,累計投資維持2.7%的低位增長,年內完成13%的增長目標難以實現。雖然樓市限購放開和信貸松綁導致預期改善,但是向上游傳導需要時間。空調消費旺季落幕以及汽車產量增速高位回落,開工率將平穩回落,整個精銅的下游消費難有起色。
由此可見,從需求上來看,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已成定局,銅下游消費回落,這是未來銅需求端的新常態。
外圍新常態:美指上揚帶動精銅價值重構
獨立于商品供需影響因素之外的美元指數在沉寂很長一段時間之后,重新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自7月以來,美元指數強勢上漲,一路迎來12連陽,創4年以來的新高。美元指數上漲的背后,是代表美國經濟復蘇的內生性因素和代表非美國家經濟下滑的外在性因素雙重影響的結果。當前美國經濟持續回暖,就業顯著回升,通脹尚未達到目標是目前美聯儲加息的唯一羈絆,而歐洲和日本尚未走出通縮困境,經濟增長的乏力為市場增添了更多寬松預期的籌碼,美元指數有望繼續走高。這將進一步打壓大宗商品價格,銅價自然也不能獨善其身。
由此可見,從外圍上來看,美元指數的繼續走高,將會帶動大宗商品的價值重構,這是未來外圍市場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