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會計尚遠跨國公司青睞低碳投資
在日前由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發布的《2010年世界投資報告》中,低碳經濟投資成為今年的主題。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估計,2009年僅流入三個主要低碳行業的FDI就達到了900億美元,這三個領域為可再生能源領域、循環再利用領域及與環保技術有關的產品制造領域。
有數據顯示,對于低碳行業的投資已經占到全球FDI總量約10%,其中至少40%是由跨國公司投向了發展中國家。
在不少國際氣候組織力推將碳排放納入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之際,跨國公司已經找到了在發展中國家的低碳投資機會。
跨國公司愛低碳
作為目前全球公認的最主要碳排放來源,跨國公司如今也正在成為發展中國家低碳技術與投資的來源。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提示,低碳經濟正為發展中國家迎來一輪新的投資機會。
來自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環保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目前在實現低碳產業化目標的核心技術中,我國有70%的缺口,技術缺口限制了低碳經濟的發展。
“發展中國家在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其中的機遇和風險,同時還要迎接兩大挑戰:確保對適當的領域的投資融資暢通,以及研發或獲取相關技術。”詹曉寧表示,“這兩點上,作為跨國公司的經驗和國際化的網絡資源都是優勢。”
信息技術及通信業研究權威機構Gartner估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有多達2%來自于信息科技及通信活動,這個比例直逼航空業,而且還在逐年遞增,在辦公設備能耗將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時,其中65%來自于IT設備。
詹曉寧同時提示,發展中國家由于缺乏相應的經驗,在審批項目時,應確保國際投資協定有助于緩解氣候變化。有許多政策辦法,包括加強國際投資協定中促進低碳外國投資的條款,重新擬定和闡明其中可能導致與氣候變化相關政策措施之間沖突的規定。
“實行統一的跨國公司溫室氣體報告標準,并強化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信息披露制度會是一個長期的訴求。”他說。
相比較企業目前主要將企業碳排放情況寫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不同,財務報告所披露的數據顯然更為市場和投資者所重視。
來自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一位會計師表示:“盡管目前尚不能判定碳資產對于企業的具體影響,但已經于歐洲和美國建立的碳交易體系則顯示,如果各個企業能夠將自己的碳資產進行量化,運用市場機制,極有可能讓擁有碳資產的企業及需要碳排放配額的企業共同受益。當然,最終受益的是整個社會,因為從總量上控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從核查到交易
將氣候變化的影響納入對企業財務影響的討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就呼吁企業采用碳排放會計準則,讓投資者、股東、員工和其他相關各方更容易地進行碳排放和溫室氣體測量,以了解企業經營情況。
而近期,國際綜合報告委員會(IIRC) 發起了改革金融危機后國際企業報告制度的倡議,氣候變化等問題對公司財務可能造成的影響議題得到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支持。這兩者正是歐盟和美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規則的制定者。
當國際組織開始試圖以更明確的途徑,比如確立企業對氣候變化的義務時,碳排放量的核定成為一個基本步驟。
以SGS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出現讓這種核定成為可能。據了解,在SGS為上海世博會倫敦零碳館和聯合國館減排提供第三方碳審核中,場館從建設到場館運營,每一步的耗能數據,如耗電量等都進行了核查,然后由專家組組成的核查小組進行評估,最后發布評估聲明。這一過程類似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所做的審計過程。
目前通行的組織和項目的碳盤查標準包括ISO14064系列標準和GHG Protocol(溫室氣體協定書)的系列標準。該協議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共同制定。GHG協議仿效財務核算標準,根據一家企業所擁有的不同排放源或設施,認定其排放責任。而ISO14064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最新管理方法和體系標準,也稱為碳足跡評估系統,已成為造紙等行業的國際市場準入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