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對外資“斬首收購”警戒級別提高
在2006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對外資并購特別是“斬首收購”(或“壟斷式并購”)提出強烈質疑,這一問題引起了許多代表委員的關注,成為“兩會”焦點話題之一,全國工商聯還專門向“兩會”提交了《關于建立國家經濟安全體系的建議》。近日,曾被媒體多方報道的凱雷集團收購徐工被叫暫停,而號稱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和廈工的談判也面臨擱淺。有消息說,國務院研究室已著手研究如何遏制敵意收購的反壟斷法。
外資“斬首并購”既威脅國家經濟安全更威脅城市經濟安全
最近兩年,外資在我國鋼鐵、銀行、水泥、啤酒等領域實施了較大規模的股權并購行為。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眾多跨國公司在國內并購目標出現了新動向,一是他們更加注意投資的戰略性、長期性、系統性和全球性。二是注重對投資并購市場的壟斷性和排他性。近期他們并購主要瞄準三大目標:外資必須控股的企業、行業龍頭企業、未來預期年收益高于15%的行業。三是獨資化趨勢日益明顯。
另外,外資并購國企主要使用以下手段:一是取得內資企業絕對控制權,并在制定公司發展戰略時做出對中方品牌不利的決策,如減少對中方品牌的投資和技術革新、壓縮產量,對自己的品牌則全力支持,使中方品牌由于缺乏創新而漸漸失去生命力并最終隕落,中方企業就淪為外企品牌的加工廠。二是借內資企業之力封殺中方品牌。外企不能控股的,他們大力推介自己的品牌,將中方品牌擱置一邊,使其漸漸失去生命力。三是外企以較少的資金買斷中方品牌使用權,吏之高閣,使其再無出頭之日。如20世紀80年代,飛利浦買斷“孔雀”電視的品牌使用權,而“揚子”冰箱在與西門子合資時約定“封存”“揚子”品牌60年。
種種跡象表明,外資大規模收購國企,不僅威脅國家經濟安全,而且直接削弱城市產業競爭力,危及城市經濟體系安全。許多專家認為,“惡意并購”將使很多城市在產業分工的總體格局中,只能充當打工者的角色。這樣,很多城市的工業強市戰略將因企業主導權、產品商標權流失而失去基礎,直接威脅城市產業安全。
把工業強市與合理、安全利用外資有機結合起來
很多城市都意識到,“工業強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招商引資與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等結合起來,幫助國有企業實行技術改造,促進企業產品外銷等。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外商大都是采取合資的方式,收購一些城市支柱性企業的51%以上的股權,有的基本一攬子收購某一城市所有國營企業的控股權。如中策華僑(集團)有限公司于1992年一攬子收購了泉州市37家國有企業。這種收購和兼并,可能形成地區性壟斷這種收購和兼并,可能形成地區性壟斷或行業壟斷,從而限制競爭,不利于城市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和城市經濟的健康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所以,為了城市的產業安全,我們必須有力防止企業壟斷、保護城市產業環境。
當然,面對外資的并購,我們不能以狹隘的“仇富”心理,動輒拿出“民族工業”的招牌來進行抵擋,而是要從城市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高度出發,積極引導和規范外資的并購,要把工業強市戰略與合理、安全利用外資有機結合起來。正如有關專家指出的,對某些國企來講,合資絕對是一條出路的。國企必須改制,否則后面方方面面的事情都無法解決。我們要防止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指導國企改制的過程中,在扭曲的政績觀驅使下,草率選擇讓跨國公司并購龍頭企業的方式來參與其改制。這是當前國企改制中的一種不正常的傾向。
隨著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蓬勃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越加激烈,國內一些城市開始嘗試運用國際通行規則保護和發展國內產業、維護城市產業安全。在這方面,廈門市經濟發展局和廈門反傾銷咨詢服務中心就于今年2月27日推出一項關于“維護廈門市產業安全理論與實務”有獎征文活動,希望通過此次活動,促進對廈門產業安全維護的研究,為提升本土企業的產業競爭力出謀劃策,這一做法很有借鑒意義。
中國欲設外資并購紅綠燈
在防止外資惡意并購方面的最新政策說法是,中國可能正在準備設立外資并購紅綠燈。而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兩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方向主要是“四個集中”。所以各地在鼓勵、引導外資并購中國企業時,要根據國家的國資布局重點和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明確界定外資并購企業的行業范圍。
招商引資不能唯外資是求,不能僅追求數量指標。許多地方都制定了招商引資計劃和目標,有些地方為完成目標,不顧國家法規、政策,忽視經濟安全和外資進入對自主工業體系的影響,造成在許多層面上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一定要在觀念上樹立安全與開放并重、招商引資與反壟斷同行的觀念,對可能威脅到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主權的惡意并購行為堅決予以制止。
加強對外資并購監管,保護城市自主產業、自主品牌。針對在外資并購國企中廉價收購或買斷中方產品名牌的使用權,然后將其冰藏、封殺、最后消失的現象,各地在引進外資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一是依靠自主創新,樹立獨立自主、互利雙贏原則,主動保護自主品牌,避免出現合資、合作過程中忽視自主品牌,盲目過度滿足外方要求、缺乏對本企業著名品牌保護意識、忽視甚至放棄保護和使用本企業著名品牌的傾向。二是要利用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來保護城市品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制定了知識產權發展綱要,提出要制定和完善品牌保護的法律體系,加大對侵犯品牌等知識產權行業的查處打擊力度,積極利用國際法保護本土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權益。三是品牌做大做強是最好的保護。地方政府要對自主品牌企業給予金融、財稅、進出口等政策支持,使城市品牌迅速做大做強,成為著名品牌、世界品牌,如青島啤酒、茅臺酒等著名品牌,即使引資,也可以作為高品牌價值的無形資產計價,實現合資后創新品牌的可能性最小化。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實際工作中,也要避免出現把外資并購和企業改制對立起來的傾向。對外開放是一項基本國策,引進外資也確實給國企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公司治理機制上的變革,增強了國際競爭力。所以,要在立法、審查、規范的框架下,趨利避害,利用外資促進國企通過改制實現新的騰飛。
作者: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案例研究中心]
來源:領導決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