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是企業融入全球經濟的生存之路(1)
中國加入WTO后,市場全球化的潮流浩浩蕩蕩、大勢所趨,這就為中國企業向何處去提出了嚴峻的課題。未來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企業不會再有國內、國外之說。大家都在全球經濟的總體框架內,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貿易的壁壘和藩籬,正逐漸拆除和弱化。對中國企業來說,福兮禍兮,一言難進。面對波詭云譎、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中國企業必須轉變觀念,積極尋求出路,不能消極等待,坐以待斃。只有快速提高競爭力,研究增強企業產品和市場及服務的不可復制性,練就在全球經濟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的過硬本領,才能適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競爭法則。一個企業,只在國內市場的大江大河大湖中弄潮不行,還要在國際市場的洶涌海洋中披波斬浪,去分一勺羹,去爭一寸地,去得一分利,方顯中國企業的本色。
我們營口冠華早在中國緊鑼密鼓加快跨入WTO門檻的時候,就為出海遠航在戰略上做了充分的準備。
“八五”期間,面對諸強逐鹿的小膠印機市場的空間越來越狹小的情況,我們就把文章做在了國際市場上,制定出了“鞏固國內市場,開發國際市場”的戰略,先后開發了東南亞市場和以俄羅斯、烏克蘭為主的獨聯體市場。但那時的重心還是放在了國內市場上,開發國際市場還只是一個附加戰略。
“九五”期間,企業加大了開發國際市場的力度,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開發國際市場、產品出口都有了顯著起色,和國內市場的成長態勢遙相對應。但那時的市場方略是有所側重的,專一的目標是力爭消滅公司大五大洲影響度的空白點,因此只重普遍開花,不重收獲結果,效果是各大洲主要國家和地區基本有了我們的代理商,但由于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東南亞地區的市場逐漸蕭條,給我們的產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一度出口增長緩慢。
我們著手制定“十五”計劃的時候,國內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很多競爭對手異軍突起,使本來日漸窘迫的市場更加困難重重,我們原來所謂的擁有的小膠印機市場的半壁江山,也隨時被蠶食著,這時的企業如果仍一味依賴國內市場,即使一再調整市場策略,也是舍本逐末、飲鴆止渴,不利于長遠發展。因此企業審時度勢,在戰略上做了大調整,制定了“開發國際市場,拉動國內市場,迎接新技術挑戰,開展二次創業”的戰略方針,首次把產品出口貿易放在戰略中的重中之重,這是企業發展戰略的一次飛躍性的突破,和企業的“資本人格化、產品品牌化,市場全球化,管理現代化”相輔相成,使企業產品出口貿易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從“十五”計劃實施開始,先后開發了美國、俄羅斯、埃及等三大目標市場,把出口的觸角延伸到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幅度逐年增長,這也為企業入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更好地開發國際市場,樹立一個良好的企業形象,我們充分利用大連——這一北方明珠的國際化城市,以那里的得天獨厚的地理、經濟、文化優勢,我們在大連經濟開發區投資建立了一個新型的現代化的公司,把它作為通向國際市場的一個富有誘惑力的窗口,抬高企業的身價。大連在中國渤海的經濟圈中是龍頭老大,國際知名度聞名遐爾,營口只能望其項背,這也是企業“借力”、“借勢”出口貿易的方略之一。
從1999年開始,企業出口逐漸增長,出口的國家和地區也逐漸增加和擴大。1999年出口總臺數100臺,出口總金額(人民幣)800萬元,出口主要有埃及、美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2000年,出口總臺數突破160臺,出口總金額(人民幣)突破1600萬元,出口主要有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美國、英國和北非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僅出口美國的機器就達100臺。
2001年,由于全球經濟波動較大,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但出口的總臺數和總金額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增長幅度不大,但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擴大到三十幾個。
我們的銷售策略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國家給予的多項出口政策,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抓住機遇,主動出擊,利用各種形式,廣泛接觸,多交朋友,以質量和信譽樹立企業的出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