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節電市場擴容朝陽產業漸起聲色
市場催生節電產業
國內節電產業注定要成為朝陽產業,這是由市場決定的,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的正式生效給這個本已萌動的產業又注入催化劑。
2003年、2004年電力緊張的持續,給社會生活提出一個嚴肅的課題。事實上,只靠加快電源建設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資料顯示,中國目前電力消耗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產值能耗卻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成為世界上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有專家做了一個比喻,國內電效低下導致的每年電耗損失相當于兩個三峽電站。所以,如何實現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向集約型模式轉變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制止能源浪費,發展節能技術于是成為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2004年《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提出以及國家環保總局的“環保風暴”的出發點和指向都在于此。所以,諸種因素都刺激了國內節電潛在市場的擴張。專業研究機構指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第二大市場,并完全有可能在近幾年內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節電市場最大的買家。一項調查顯示,國內節電產業預計將有超過3000億元的市場。而《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在某種意義上又將國內節電市場與國際節電市場聯結起來,前景可觀。
國家發改委權威人士日前表示,在今后的幾年,我國將大力開展節約能源事業,尤其是電能的節約。國內企業也將紛紛上馬節電項目,以節電為核心的節約能源產品和技術將成為我國又一個新興的產業。
國內節電市場的“跑馬圈地”
我國的節電市場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所看好,可以預見,節電領域不久之后會成為新一輪競爭的戰場。專家認為,隨著國際品牌進入中國,中國的節電產業肯定會面臨一個重新洗牌的階段。
今年1月20日,日立增資1000萬美元在南京設立的節能變頻器制造新廠即將投產。而在此之前,美國前幾大節能產品制造廠商中的protech、GE以及德國的西門子已經開始或正進入中國市場。其中,英福特公司2004年上半年啟動了上海電力局大廈、三菱電機株式會社等大型節電工程,8月又開始和浙江大型企業東方通信達成了戰略意向合作,并與浙江省經貿委組織了對浙江省杭州市的10家用電大戶的系統測試,分別完成電源環境質量測試報告。
就在國外企業紛紛進入的同時,中國本土節電企業也展露頭角。據中國節能協會負責人介紹,近幾年國內涌現的僅節電器生產廠家就有300余家。然而,國內企業在市場上的弱勢已漸漸出現苗頭。據專家介紹,目前國內的節電產品基本上都是以變頻器為主,這種產品實際上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屬于淘汰產品,而代表目前全球節能技術最高水平的復合式實時濾波、半導體瞬流控制、遠程跟蹤診斷技術等,國內還沒有企業能做到。“目前國內節電改造項目還是一些節電市場發達國家的相關成熟產品唱主角”,節能服務商美國普若泰克北京公司副總經理熊黎認為:“節電在中國要成為新興產業,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尚不成熟的朝陽產業
國外節能節電產業的發展已有幾十年歷史,而在電力緊張刺激下發展的國內節電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有著許多先天不足,比如至今為止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維持其健康有序發展的法規也尚未出臺。全國節電企業只有幾百家,國內產品的性能還略顯不足,企業間還沒有形成強烈的競爭局勢。行業內也沒有建立公共資源招投標統一平臺。于是,國內節電技術與節電裝置出現了五花八門、品牌混雜的局面,整個節電產業欠缺規范性管理成為眼下阻礙節電企業發展的最大困難。
由于無法獲得明確的行業認證標準和權威機構統一發布的信息,也就無法衡量節電技術產生的節電率和節電效益。這還直接影響了先進節電技術的使用和推廣。國家發改委環境資源利用司副司長劉顯發就曾指出,掃除落后的假冒偽劣產品,是大企業節電工程的重要步驟。
為療治困擾國內節電產業的癥結,劉顯發指出要通過國家級的能源技術部門來認定和推薦節能節電產品,以便減少企業的投資風險和項目可行性研究成本。毋庸置疑,節電市場的規范是用電企業降低成本和節電產業健康發展的雙贏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