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區機收期待“全能”收獲機械
9月10日,山東省首次在淄博市舉行了全省秋季玉米機收跨區作業出征儀式,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王智才等向作業隊代表授予了“明星服務隊”標志旗,昭示著跨區作業正向玉米機收拓展。
可以說,跨區作業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之后,中國農民的又一次創造。當小麥跨區機收逐漸成熟之后,按照其運行模式,跨區作業已逐步擴展到水稻機收、水稻機插秧等領域。正是由于跨區作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收獲機械裝備水平的提升,并且有效地促進了農機化水平的提高。當前,小麥機收已超過80%,水稻機收率也接近30%,作為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玉米的機收率卻僅有2%~3%。顯然,開展大規模的玉米跨區機收,全面提高玉米機械化收獲率,已成為人們的期待。
山東首開先河
“需求迫切、經濟基礎、領導重視,只有這三個條件都已成熟時,玉米機械化收獲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早在1999年多年從事農業機械化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白人樸就曾撰文如此分析。當時他還推測,玉米機收將在小麥玉米兩熟地區的山東省實現突破。
近兩年山東省玉米機收的快速發展正應驗了白教授的預測。去年山東玉米收獲機械已經發展到3468臺,玉米機收率達到7.8%,遠遠超過2%~3%的全國平均水平。為使山東的玉米機收實現新突破,為全國帶好頭,今年農業部特許山東省將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重點用于發展玉米收獲機械。據統計,今年山東省中央和省兩級用于補貼玉米聯合收獲機及與之配套動力機械的資金總額就達2018萬元,占補貼資金總額的63.6%,補貼發展玉米聯合收獲機近1200臺。“今年,全省玉米聯合收割機保有量有望達到5500臺,玉米機收面積力爭突破400萬畝,機收率力爭超過10%。”山東省農機辦主任林建華在日前的玉米機收現場會上明確了目標。
近兩年山東省各地市也組織了小規模的玉米跨區機收,而今年首次組織全省范圍內玉米機收跨區作業,不只是為了增加單機作業量以及機手的收入,更是為了玉米機收的全面推進而造勢。一直負責跨區作業工作的省農機辦管理處處長李其登說:“隨著玉米收割機的發展,組織秋季玉米跨區機收已成為全省三秋農機工作重點之一。”目前,僅新泰市農機局與平原縣農機局就簽訂了200臺大型機械進行跨區作業、作業面積達5萬畝的協議計劃,機收作業預計收入100萬元。
跨區作業蓄勢已久
“小麥生產從播到收機械化水平已經相當高,水稻機插機收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那么,北方的玉米機械化收獲必然成為農機部門主攻方向。”對玉米收獲機械化頗有研究的天津市農機局副局長胡偉如是說。
今年入秋以來,各玉米主產區的農機部門將推進玉米機械化收獲作為重中之重。早在8月初,河北省就召開了秸稈綜合利用新機具演示現場會,以玉米收割機、保護性耕作機具等為重點;同時還召開了玉米聯合機收推廣工作會,大力推進玉米聯合收獲機械的試驗示范;在玉米機收方面取得一定突破的天津市9月12日也舉辦了玉米機收現場會,使玉米收割機的發展勢頭更猛;最近還將在農機裝備制造業并不發達的吉林省召開玉米機收發展研討會,謀求發展新途徑……各地、縣級農機部門召開的有關玉米機收演示推廣會議更是數不勝數。
玉米機收是農機管理部門主攻方向,更是農民需要的焦點。
人工收獲玉米,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成本還比機收作業高。雖說玉米收獲一般不搶農時,但費體力、耗時間,是現代農民都不愿干的;同時,機收還能解決農田積溫不足,好處多多。山東淄博市張店區一位四十多歲的農民全家只種了3畝多的玉米,她告訴記者:如果有收割機,肯定要讓收割機收,雖然花了點錢,但省力又省心。黑龍江省種田大戶于會懷告訴記者:“今年種了2000多畝玉米,如果都用人工收,雇人可是個難題。而要用收割機收,又沒有很適合的機型。”對于購機者來說,玉米收割機是致富工具,也是投資方向。在山東省玉米跨區機收出征儀式現場,淄博市張店區馬上鎮周家村機手段方斌告訴記者,去年買了臺背負式玉米收割機,一季掙了8000多元;今年參加跨區作業希望比去年多掙點。而東營市機手于金田看到玉米收割作業能掙錢,今年賣了家中的小四輪拖拉機,買了臺玉米收割機,準備跨區作業大干一場。
農機手已經從“要我買”發展到“我要買”,投資意識在增強;而隨著國家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農戶對玉米機收需求只會不斷升溫。玉米跨區機收蓄勢已久,一觸即發。
南征北戰期待“全能”收獲機械
“只要一有玉米收獲機械新的機型出現,我們就想法引進一些進行試驗示范,尋求更適合內蒙古玉米的機械,以便大面積推廣。”從內蒙古自治區農機局副局長劉曉民談話的語氣中,可以感覺到對適合機型的渴求。而劉曉民副局長的心情代表著玉米主產區農機推廣人員的普遍心態,更代表著廣大玉米種植戶的心愿。
雖然經過近幾年的研發改進,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題,我國的玉米收獲機突破了玉米收獲機必須對行收獲的傳統模式,可以一次完成玉米的摘穗、集穗和秸稈、根茬粉碎還田功能,然而,玉米收割機在技術上、可靠性和適應性方面還有待提升。在前不久的一次玉米機收現場會上,筆者發現,在短短幾十米的作業過程中,參加演示的十多臺收割機就有兩臺因故障而中斷演示。
今年山東玉米收割機雖然增長迅猛,但能夠跨省外出作業的可能并不多。在談及個中原因時,有關負責人謹慎地分析說,一方面,省內收割機還不能滿足本省的要求,自然不會外出;另一方面,省內收割機大多是針對山東的玉米種植結構研發的,更適應在本地作業,而要到種植結構不同的外省,其適應性就很難說了。看來,收獲機械的適應性是玉米機收至今未能獲得較大突破的原因之一,也是限制大規模開展跨區作業的重要原因。
由于玉米機收潛力大,需求市場廣闊,參與其中的企業可謂前所未有。僅山東省內就有14家企業生產玉米收獲機械,既有知名的玉豐、國豐、大豐和向農等以生產玉米收割機為主的企業,又有高密春雨、雙力集團等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參與制造玉米收割機,并批量生產。玉米種植大省———河北省的制造商也在積極研制玉米機,據了解,包括實力較強的河北農哈哈機械有限公司在內,已有6家企業先后開始批量投產玉米機。而天津富康公司的4YW-Q型全幅玉米聯合收獲機已得到市場的認可。更可喜的是,收獲行業的巨鱷———福田重工也開始了對玉米機的開發研制,其產品也在各地現場演示會上頻頻亮相。
相信,可靠性高、適應性強的“全能”玉米收獲機械的面世,只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