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供應商大調查應對全球危機下的車市
明天會更好嗎?選擇近30家跨國零部件供應商回答全球危機下的20道問題。
《汽車商業評論》希望,本土供應商和主機廠,能夠從這些睿智的判斷中參悟一二
直到付印之前,我依然猶豫標題是否過于直白,這是一個陳述而非結論。我只能在引題中以一個疑問句來說明這次調查的結果。在這個人人都為危機反思的年代,結論性的答復比疑問句更能引起注意,但實在是做不出這個結論。
博世陳玉東
這次調查報告是《汽車商業評論》創刊兩年半以來,第一次嘗試通過問卷形式來匯集行業主流意見。調查問題被設定為20道選擇題,而被調查方則設定為那些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時間較長的跨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從地域看,他們涵蓋了北美、歐洲和日本,這是世界汽車行業中,最有實力的三個區域。
這三個區域同樣是受到金融風暴沖擊最大的區域。這也是《汽車商業評論》選擇跨國供應商為本次調查對象的原因之一。拋開中國市場不論,這些企業的高管已經在全球市場經歷過很多的危機案例,他們所具備的全球視野和產業經驗,既是他們在中國市場競爭的優勢之一,也是中國企業需要向之學習的領域之一。
山田升(電裝中國)
《汽車商業評論》在調查報告之后附上四篇訪談,被訪談者有些參加本了次調查,有些則沒有。我們希望,本土的供應商或者主機廠能夠從這些睿智的判斷中參悟一二。
調查時間是從2009年3月到4月兩個月,調查方式分為三類:一是面對面專訪,二是書面答復,三是簡短問答。最初名單是20家企業,實際接觸的企業接近30家,收回的有效問卷中,完整回答20個問題的為9份,另外還有5份做了部分回答。部分參與調查的企業和高管要求匿名,但他們依然提供了很翔實的回答和對時局的解讀。
在一些新聞發布會上,我得以當面向一些跨國公司高管提問問卷中的部分問題。那些來自歐洲或北美的高管——他們偶爾來中國出差,發布一下新研發中心或者新產品,拜訪客戶,然后返回——一般會給予中國汽車市場和中國經濟很高的評價。我估計,這些高管習慣看數字,而中國的數字的確令人振奮。
至于那些委婉回避這次調查的企業,他們的答復同樣有趣。一種類型是,海外總部拒絕所有關于經濟問題的采訪;第二種是,覺得這些問題大多需要整車制造商來回答,并不適合供應商回答。
蘇明月(福伊特)
事實上,關于誰更適合回答這些問題,《汽車商業評論》在設計調查問題的過程中一直在做修改和試探。一個共同面對的問題是,危機會從什么角度切入并以什么順序來展現給我們。就汽車行業來說,它究竟會先摧毀主機廠還是供應商,或者從銷售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