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拖拉機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翻閱5年前中國農機行業協會的記錄,我們可以在最顯著的位置上查找到中國農機行業“十五”總體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加快農機行業的改制、改組,加大改造力度,積極支持發展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骨干企業及專業化強的“小巨人”企業;著力抓好一批農業急需的重點產品……
5年后,當人們開始為農機行業做“十五”成果的盤點時,一向在農機行業里唱重頭戲的拖拉機行業再次成為焦點。此次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拖拉機分會在常州召開年會,參會專家與代表回顧了“十五”期間拖拉機行業的發展歷程,深析行業現狀,為“十一五”規劃的制定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小型拖拉機的“聯防陣型”
“聯防”亦可直譯為“區域防守”,是籃球比賽中基本的防守方法之一,顧名思義,場上的5名隊員站在固定防守位置上,以中鋒為核心,達到固定區域內最具密集有效的防守效果。
而在過去的5年中,眾多新興小型拖拉機廠的誕生,正是在偌大的中國市場上劃分出了一片片高密度的“防守區域”。1994年國家取消拖拉機生產許可證,伴隨著約束企業生產條件的規定的取消,國內生產小型拖拉機的企業數量逐年遞增,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拖拉機品牌生產企業周圍,迅速派生出眾多小型拖拉機生產企業,形成了以某一知名品牌為圓點的生產區域。例如濰坊拖拉機廠附近的小型拖拉機廠已達80余家;新鄉一拖附近的企業也已有十余家;中國一拖附近有十余家;常州區域內以手扶拖拉機為主的廠家有20余家。
與會專家分析,新誕生的小型拖拉機企業,之所以得以生存,其最大的生存保障方式就是借助了原有知名品牌的生產區域特征及產品商標特征。而企業數量區域性集中度的提高,帶動了相應零部件的生產集約化,其主要部件總成呈現品種生產齊全、生產企業集中,規模以家庭作坊式為主的生產方式,零部件產品生產數量在滿足本地區生產所需之外,還通過零售批發方式銷往外地。零部件的價格隨著生產企業數量的增多,而趨于適中及偏低。例如濰坊地區生產零部件企業已達萬余家。生產零部件從變速箱、前后橋、轉向、車輪至燈具、線束等。同等零部件異地采購價格利潤空間在5%以內。
5年的發展使山東、江蘇、河南等地成為中國小型拖拉機分布地圖中至關重要的焦點,小型拖拉機的聯防戰術正向更加密集的方向發展,而這樣的發展模式也決定了小拖制造業以裝配為主的生產方式。對于小拖生產企業而言,主要生產企業設備及工裝利用率偏低,開工不足已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長期的設備閑置,難于創造新的生產價值是原有小拖主要生產企業虧損的原因之一。目前,小拖產品零部件主要以民營企業及個體企業為供應商。零部件處在個體經營、單一生產、設備專一的狀態。小拖行業在“十五”期間已經形成低成本銷售的經營模式,依賴于零部件加工經營多樣化、風險均攤,抗市場波動能力強的特點,這說明我國小拖行業已進入市場經濟模式的運作中。
大中輪拖的“領跑戰術”
“領跑”是指在長跑比賽的前半程中,由跑在最前面的選手控制比賽節奏的戰術。領跑戰術常用于具有一定實力的團隊中,隊友彼此配合,旨在提升第一批隊的前半程速度,以提升后半程比賽中的團隊優勢。
大中輪拖由于技術含量高,曾出現了強勢企業壟斷的趨勢,但是隨著近兩年來市場利潤空間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按捺不住躍躍欲試的心情,紛紛投入到大中輪拖的“馬拉松”比賽中。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生產大中輪拖的企業數量穩中有升。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拖拉機分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共生產大中輪拖70244臺,同比增長32.54%,其中,中型拖拉機占整個大中輪拖市場份額的55%。與會專家分析,雖然很多企業都在準備或者已經新近投產了大中輪拖產品,目前全國批量生產企業依然只有20余家,并且生產數量參差不齊。其主要原因在于大中拖結構復雜,生產工藝要求較高,從而決定了企業的數量和相應產量。一些打算進入“第一集團”參加領跑的企業由于尚不具備相應的實力,只能是有心而無力。目前而言,大中拖生產企業主要局限在原有大中型國營企業、個別民營企業及資金較為雄厚的農用運輸車生產企業,其主要廠家為中國一拖、上海紐荷蘭、天拖、寧波中策、雙力以及山東魯能等企業。這些企業的主要特征是自制件生產能力較高,主要部件如變速箱、前后橋以自制為主。
與會專家分析,大中輪拖的生產廠家在過去的5年里,作為“領跑者”已顯現出不俗的實力,進而帶動了大中輪拖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十五”期間大中拖主要采用封閉經營為主的發展模式,采取關鍵制造技術的自我控制,減少零部件的外協加工,采用相對封閉的管理方法減少競爭對手,符合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從市場來看,目前,我國80馬力以上的產品有較大的銷售量。今年4月份舉行的中國拖拉機工業50年精品展示會已向人們顯示,我國開發生產80馬力以上產品的企業明顯增加,這說明行業整體的研發實力明顯提升。進入3、4月份,全國大中輪拖機的銷售量均超過了1500臺,5月銷售近1萬臺,上半年共產70244臺,較去年增長32.54%,大中輪拖企業的生產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解決了以往大中輪拖市場滿足能力低的問題。
“十五”計劃:政策決定影響力
在與會代表的討論中,記者發現,國家政策的調整成為代表們最為關注的議題,而拖拉機行業在“十五”期間發展的全面提升,也得益于利好政策的扶持。
2004年和200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出,為集中力量支持糧食生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發展增進收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等人員在購買和更換大型農機具時給予一定補貼。2005年國家加大了對農機購置的補貼力度,中央財政投入3億資金,各級地方政府補貼超過8億元,其中有13個省份投入3000萬元以上,該政策的實施大大提高了農民的購買拖拉機的熱情。2005年一季度我國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967元,實際增長幅度為11.9%。農民收入的增長提升了農民的購買力,無形中也顯現了大中輪拖的市場潛力。《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中對農業機械的研發、質量保障、推廣使用、社會化使用、扶持措施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對拖拉機行業的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燃油價格的上漲勢必導致我國拖拉機制造成本的大幅度提升,而作為薄利行業的農機行業如何應對制造成本的提高,消減成本壓力將是“十五”計劃要考慮的重點問題。外部環境的變化為我國的拖拉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2004年7月16日世貿組織發布“多哈回合”框架協議草案,在農業的框架協議中,發達國家承諾取消出口補貼,該項政策的實施也將影響我國的拖拉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