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產業集群決定汽車集團發展的未來
產業集群是相同產業高度集中于某個特定地區的一種產業成長現象,是生產某一領域產品的功能群體。
作為汽車行業的產業集群,它的主要功用在于能提高汽車生產的專業化和集聚行業內的各種資源,并特別在產業的分工協作中發揮競爭機制的能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其2008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年度工作報告中指出,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的整體實力已經大大增強,并圍繞著整車配套和國際市場,在全國形成了東三省、京津、長三角、珠三角、華中和西南六大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已成為汽車零部件產業的主要存在形式
在汽車制造發達國家,產業集群的發展往往代表了這個國家整體汽車工業發展的水平。如世界上汽車生產量最大的兩個國家——美國和日本,前者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即初步形成了以底特律為中心的汽車生產聚集地;后者則圍繞幾大整車公司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形成了幾大汽車生產“城”,像豐田公司所在“豐田城”的周邊即形成了多達幾萬家的各級零部件配套企業群體。盡管以歐洲為代表的幾個主要汽車生產國并沒有像美、日那樣進行集中的產業聚集,但為了降低綜合成本并更好地與對手競爭,近些年也逐漸采取了更加集中和就近的生產配套格局,如大眾汽車公司就在其生產基地周邊城市開辟類似中國的零部件產業園區,吸引包括中國供應商在內的世界各地的優秀零部件資源。
從管理與技術角度看,由于精益化生產和模塊化技術的需要,越來越多的零部件供應商采取靠近甚至是進入主機廠的形式,有的整車廠的某一條次裝生產線實際上就是由某一零部件總成或模塊供應商在那里完成組裝,既保證了制造技術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庫存與運輸的費用,同時更節省了對西方國家而言最為昂貴的勞動力資源。
回到國內來看,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在形式上更可謂多姿多彩,既有像一汽集團、東風集團那樣老的國有企業打造的零部件產業基地;也有像上汽集團那樣以當時上桑塔納轎車項目時形成的零部件配套群體;還有像浙江的臺州、玉環等地那樣以民營企業為主導的零部件聚集群;更有目前形成的多個為某一特定車型或專用車配套的零部件集散地。
如果以更加具有中國特色的各種零部件產業園區來論,則各種級別的零部件園區——包括國家級、省級、地區級甚至是縣級的零部件園區已像雨后春筍般迅速增長。雖然沒有準確的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上百家比較有規模的零部件園區形成的產業集群效應,已經成為支撐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