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抗旱專利技術聯合發揮作用為旱區播撒希望
珠江斷流、河床干涸、農作物絕收……自去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地區遭受罕見特大旱災的肆虐。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截至3月23日,云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5省(區、市)耕地受旱面積9654萬畝,作物受旱7097萬畝;有1805萬人、1017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日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深入旱災嚴重的地區考察。他明確指出,要調整結構,推廣抗旱專利技術。
“我國抗旱專利技術主要分為生物抗旱專利技術、工程抗旱專利技術、應急灌溉專利技術、農藝抗旱專利技術和化學抗旱專利技術等五大類,這五大類技術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3月23日,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李茂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長遠來看,開展抗旱良種選育、加強工程抗旱對防旱抗旱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已研發多項抗旱專利技術
我國是貧水大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居世界第109位,為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4,而北方地區僅為世界的1/20,北方地區缺水面積達58萬多平方公里。正因如此,我國一直致力于抗旱技術的研究,并擁有一大批自主知識產權。
據李茂松介紹,我國這五大類抗旱專利技術均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其中,生物技術主要指抗耐旱農作品種。目前我國已經選育了大批耐、抗旱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品種,均有經過國家和省級品種審定的抗、耐旱品種,在廣大旱區得到大面積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抗旱效果。
據介紹,工程抗旱專利技術主要指通過興修水利和灌溉工程,減少水資源通過蒸發、滲漏等途徑的浪費,提高輸水送水的利用率,包括水庫、水塘、水壩、水窖、水渠修建技術,找水、打井技術等,這些技術已在西北、華北普遍應用。應急灌溉專利技術主要指在干旱發生過程中方式靈活、移動方便、灌溉高效的灌溉技術和產品,其中包括噴灌、滴灌、微灌、滲灌技術和機具與設備,移動式、行走式灌溉機具和產品等,以微灌、噴灌為例,微灌與地面灌溉相比,可節水達80%至85%,噴灌一般能節水50%至60%。
“目前,我國工程抗旱技術方面的專利超過100件,尤其是防滲漏方面,我國的堵漏液和堵漏劑專利技術走在世界前列,這些產品不僅可以應用在水庫和水壩上,還可以用于建筑方面的防漏。”李茂松表示。
農藝抗旱專利技術主要指通過耕作、栽培、農作物水分養分管理、地膜覆蓋、秸稈覆蓋、間套作等技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保蓄土壤水、挖掘地下水,減少農田水分流失,提高農田水分利用效率,減輕干旱造成的損失。通過在農作物耕作時深耕深松,以土蓄水,加厚活土層,增加透水性,加大土壤蓄水量,減少地面徑流,更多地儲蓄和利用自然降水。
“農藝抗旱主要和耕作方式相關,一般不容易形成專利,但我國自古有精耕細作的傳統,農藝抗旱技術也是世界領先的。”李茂松表示。
化學抗旱技術主要指通過化學物質在保持土壤水分、減少農作物蒸騰和土壤蒸發造成的水分損失、增加雨水入滲到農田等到達抗旱減災目的。以保水劑為例,保水劑是由同分子構成的強吸水樹脂,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其自身重量幾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將保水劑用作種子涂層,通過多種方法直接施到土壤中,就如同給種子和作物根部修了一個小水庫,使其吸收土壤和空氣中的水分,又能將雨水保存在土壤中,當遇旱時它保存的水分能緩慢釋放出來,供種子萌發和作物生長需要。保水劑可使小麥增產10%至15%、甘薯增產30%至35%、棉花、花生增產18%至21%。李茂松表示,目前我國在化學抗旱技術方面已經擁有了50多件發明專利,其中有的專利已經產業化生產,但目前推廣應用量還小,主要原因是成本仍然偏高。
多種專利技術相結合抗干旱
作為科研技術人員,李茂松正在受災嚴重的云南曲靖抗旱。目睹了云南的旱情,他表示,目前旱情十分嚴重,人畜飲水已經非常困難,解決人畜飲水是首要。為此,快速找水、打井技術,減損輸水送水損失技術,飲用水清潔消毒技術是目前急需的技術。
“打井技術對于緩解西南地區當前旱情十分重要。”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有關專家表示,一般水位60米至70米的地層,打井需要1天至2天,水位深的需要5天,只要地下有水,就能迅速緩解當前人畜的飲水困難。
“在打井技術方面,我國在鉆頭、鉆桿領域也擁有專利技術和產品。蘭州軍區給水施工團運用了專利技術,轉戰寧夏18個縣區,打井159口,為缺水群眾送去甘甜的水源。”李茂松表示。
從長遠來看,大力開展抗旱農作物品種的選育,充分挖掘生物遺傳資源在抗耐旱中的潛力,加強工程抗旱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抓緊研究應急抗旱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是防旱抗旱的長久之計。
目前我國已形成許多抗旱植物品種。抗旱小麥品種有遼春9號、內麥20號、鄭旱1號、晉麥47、太T15、輪抗6、克旱20、西旱一號等;抗旱玉米品種有農大108、戶單4號、沈單10號、丹玉27號、晉單34號、吉單27號等。這些品種80%以上屬于植物新品種,已經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目前農大108已在北方地區推廣種植。”李茂松表示,在一般干旱的情況下,農大108畝產能夠達到800公斤至900公斤,這相當于一般種子在正常條件下的產量。
此次旱災也暴露出我國水利方面的隱憂。據水利部統計,中國現有的18.3億畝耕地中尚有9.59億畝是沒有灌溉條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億畝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
“水利設施對持久防旱抗旱非常重要。”李茂松表示,云南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水資源總量位于全國第三。但由于云南地勢復雜,常年氣候溫暖,降下的雨水一方面在地表徑流蒸發,一方面滲漏流失,難以存蓄,大量水資源白白流失。這就需要建設水利設施在雨季儲存水資源,以調配旱季使用,或是在區域之間進行調配,調節水資源時間和空間分布的不均勻。以都江堰為例,其灌溉面積已經超過1000萬畝,由于人類活動頻繁,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抗旱專利技術服務災區
為支持西南抗旱,我國相關部委已經組織技術人員趕赴災區并啟動應急抗旱科技項目。農業部已經下派3批抗旱減災專家組分赴西南旱區指導當地科學抗旱。根據不同作物受災程度,制定有針對性的技術方案;加強分類指導,根據壩區、山區和半山區不同受災程度和生產條件,推進科學抗旱;通過修挖水塘設施,澆灌馬鈴薯等作物,全力挽救小春作物,并做好玉米塑料軟盤育苗和煉苗;強化技術服務,派出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指導農民恢復和發展生產,幫助農民籌劃大春生產計劃,協調種子、化肥、農藥等物資,確保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加強災情預測,在做好抗旱保春耕工作的同時,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及早發布災害信息,針對可能出現的氣象災害,做到有預判、有預案、有準備。
科技部組織專家深入重災區調查和指導科學抗旱;同時,組織專業人員盡快篩選適合云南和西南特大旱區的抗旱應急技術與產品;編制和發放一批科技抗旱應急技術手冊;盡快啟動一批應急抗旱減災科技項目。國家知識產權局則建立了“云南抗旱救災中外專利專題數據庫”,該數據庫已通過云南省電子政務專網和省知識產權局網站向公眾發布,將對云南省節水抗旱專利技術的推廣應用、降低旱災影響發揮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