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金屬技術裝備業亟需培養競爭力
國外廢金屬回收拆解是一個相當成熟的產業,從金屬拆解、分選、打包、運輸,全部為自動化的機械設備,高效、環保。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為503家七類廢物拆解定點企業發放了進口許可證,但在這503家定點工廠內,除了個別的外資企業,我們幾乎看不到一件象樣的設備,“人海戰術”成為這個行業的鮮明的特點。對此,如果有人提出異議,我們更愿意理直氣壯的反駁說,“看,這便是我們的優勢,國外一臺設備動輒上百、上千萬元,而我們不需要投入設備,便完成了國外不能完成的工作”。一位長期從事此行業的經營商稱,在中國興辦廢金屬拆解回收企業,最好的選擇是不要采用任何機械設備,全部用人工,成本最低,收益最好。
誠然,中國勞動力工資不及發達國家的二十分之一,因此,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中國現階段最現實的選擇,而進口電線、電纜及廢五金電器進行拆解、分選,因其本身所具有的資源性、勞力密集優勢,在最近三年內,成為中國發展再生金屬產業發展中最熱門的話題。但對面對“唯勞動力優勢論者”,我們不禁要問,這種狀況符合行業的發展趨勢嗎?
其實,機械化、自動化是任何產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再生金屬行業由于其高強度的勞動,提高行業裝備水平更不能例外,無論從提高效率,降低勞動強度,保護環境等任何一個角度出發,我們均需要提高金屬拆解的技術與裝備水平。我國企業之所以不愿投入先進設備,不是先進設備不適合我國,而是國外的先進設備價格高昂,我國又不具備生產能力,在國內外行業信息溝通不暢的情況下,大多數人便產生誤解,認為只要發揮了勞動力優勢,便可以發展我國的再生金屬產業,事實并非如此。
目前,國內的一些有外資背景的拆解定點企業已經開始體驗到先進設備所帶的巨大效益,陸續從國外引進了一些拆解廢金屬的設備。以拆解廢電線電纜的銅米機為例,在拆解廢電線電纜方面,銅米機便具有人工拆解不可比擬的優勢,廣東南海的一家美資的定點企業從意大利引進的銅米機,采用流水線型作業,全部自動化,可處理任何類型的廢電線,不但徹底告別了我國人工拆解普遍通行的,也是倍受社會指責的“火燒”過程,而且沒有任何污染,每小時可產生500公斤銅米,不但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而且銅米售價比普通光亮銅線高出許多。這種先進設備的采用便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們沒有理由以我們勞動力資源豐富而拒絕新設備、新技術的應用。但令人遺憾的是,國內不具備此種設備的生產能力,企業所需要的,我們只能去進口。
我們知道,大部分設備,只要實現國產化,其成本將比發達國家低出數倍,拆解設備也不例外,雖然我們沒有進行過精確的測算,但我們相信,這些國外的拆解設備,一旦納入國產化軌道,其售價也將由現在的上百萬元的迅速降至數十萬元。屆時,再生金屬先進設備的優勢性必將被市場所認可,中國對此設備的市場需求將是巨大的。目前國內這一市場還是空白,自然蘊藏著無限商機,我們希望看到優勢的中國商人,在拆解行業進入白熱化競爭時代后,能跳戰單純從事拆解這一惡性競爭的怪圈,從再生金屬技術裝備業著手,開創一片新天地,也使我國逐步由單純勞動力優勢向勞力優勢與技術優勢并進的道路邁進。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具有其他發達國家望塵莫及的勞動力優勢和市場優勢,但這種優勢不是無限的和可持續的。對于我國普遍宣揚的有勞動力優勢中,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在民工們每月僅有的不足1000元的收入中沒有養老統籌、沒有醫療保險,這種嚴重透支的勞動力優勢還能多長時間的維持?今年年初,我國南方地區已經頻頻出現“民工荒”,雖然社會普遍為這僅僅民工對過低待遇的正常反應,不代表民工短缺或成為一種趨勢,但我們仍然要問,我們利用廉價勞動力發展起來的再生金屬產業還能維持多久?居安思危是行業得以發展的正確態度,我們期待著從提高技術裝備產業的角度培育出我國再生金屬產業新的和更加持久的行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