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無發動機技術難做混動車
主持人:您說到現在國家本身發動機的核心技術不在我們國家,我們很難做混合動力。
國產企業面對一個問題,我想做到純電動汽車,這期間做混合只能做技術的探討或者技術積累,我在市場上沒有很大的收益,通過做中間產品可以逐漸積累到最核心的部分,10年、20年都是靠國家支持嗎,這塊是不是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呢?
任曉常:技術在不斷的發展,如果退回去10年看今天的電動汽車和十年前差距很大,有長足的進步。只是說對商業化的運營有很長的時間要走,但是從技術發展來講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技術無論從技術角度來講,同時商業制造成本也在不斷下降。
剛才講到產品開發和市場,這個是逐漸的過程,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成本不斷下降,離市場就越來越進,就向我們走來,所以這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成本能夠下降一半,十年目標提高三倍,成本下降一半,這樣我們能聽到這個腳步越來越清晰。這個過程并不是說明天就能見到效果,下來新能源投入更多是風險的投入戰略的投入,是以后市場的領先全,要把技術發展起來,為今后進入電動汽車實現做一些前面的鋪墊,要做這樣一些準備。
如果現在不做,不關注,不研發,不做產業化培育,能到整個世界進入電動汽車時代的時候我們又落后了,所以這個我們必須要跟隨,要積極發展,我們現在非常重視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的研發,不能代表今天做了明天就賺錢。國家看重了汽車轉型的主流方向,國家也做了大量的投入,帶領企業也做相應的投入來加快技術的創新,掌握相關的技術,同時培育產業基礎,逐漸完成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很長很長的,這個是逐漸逐漸建立的過程,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成本的下降,產品的成熟,那么進入產業化,進入商業時代就會越來越近。
主持人:我個人認為,自從萬部長進入商業部以后,應該說從國家層面和政策層面來說,我個人認為比以前有相關大的飛躍,從這個層面來說的話,到目前來說是不是比較充分的?那么相對而言各大廠商對這個反映也有積極的,也有觀望的,也有持保留意見,您們認為在這樣的狀況下,中國的電動汽車的突破和廠商的結構可能發生在哪里?或者在哪個層面?
這種狀況之下,中國的發展希望在哪里,或者在哪個方向可以突破?
陳清泉:首先非常感謝各位傳媒熱情支持這個會,我覺得這個會非常有特色,會議籌備時間非常短,這樣有特色的會還是少見,有什么特色呢?能在短時間里把各大洲的主要搞電動汽車的單位有國家層面的企業的,主要在歐洲、日本的都請了。所以從這個會議就可以看出外國的方向和他們之間的工作可以看出,我覺得這個會議很重要。可惜國內來的人還不多,我們走自主創新,我一直說中國有望成為世界最大國,但是我們今天技術還不是最先進的,我們進步是最快的。
我們現在與國際上的差距逐漸逐漸縮小,這個會很重要,我們可以借鑒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在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的投入應該是美國最好,但是產業化是日本好,豐田差不多200萬輛。我有一個數據,美國自從1969年美國法令“電動汽車法”,這個法規定美國聯邦政府每年要拿一定的資金支持這個產業。但是美國花的錢非常多,這個數據記不清楚了,每年要花很多資金。但是出來的是什么東西呢?混合動力沒有出來以前,全美國估計也就是3萬輛純電動汽車。為什么1986年在香港成立國際電動汽車中心,我們研究中心把美國生產的電動車拿來測試數據,美國在電動車方面花的錢非常多,但是產業化成果大大不如日本,日本的產業化非常強。
我們搞工程、搞科學不一樣,工程要和技術、管理結合起來。能夠創造財富市場能接受,我覺得工程化方面日本做得最好,德國現在不是汽車的大國,中國是汽車大國,但是德國還是認為汽車強國,很多汽車零部件在德國生產,英國現在也不是,英國現在生產也撤退了,現在英國有很多顧問,英國在技術上還是強。
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會,大家要知道外國人搞的什么東西,這樣可以縮短我們與外國的東西,我同意任院長講的,我搞電動汽車30多年了,酸甜都有,但是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堅持,我們一定會看到光明。
任重道遠,一方面看到成績,但是也要看到前面的路,任務還是艱巨,為什么?因為要看到這個產業鏈,明天就可以看到這個產業鏈,比如說蓋房子一樣,一套漂亮的房子要有很好的建筑師,很好的設計師,漂亮的房子柱子要長,柱子后面有木頭有磚頭,木頭要好,磚頭要好。比如說我們現在的電動汽車最關鍵的,從美國能源部就可以看出,美國認為在汽車行業里面保密性很難,如果搞一個車型需要三年五年,可以需要保密,所有的汽車行業里面保密性要非常強。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目的為美國服務,因為各個汽車廠,保密性非常強,所以需要公眾的平臺。
美國為一個整車系統方陣提供了平臺,現在任院長也是起這個作用。
任曉常:是的,現在要做一些基礎性的條件,包括法規,戰略性的措施。
陳清泉:所以第一個他們抓源頭,第二個抓電池。國家做什么事情?要提供一些方向,材料研究室,評估,然后用這個錢分給主要的廠。第三個就是電力電池和驅動電池。
剛才講了,房子要看建筑好,結構要好,木頭也要好,如果木頭不好的話,比如說中國的瓷磚不過關,過了幾年瓷磚就掉下來了。
現在中國第一產業鏈要形成,第二個電力電池電機這塊。電池這塊主要的問題就是解決安全性提高,成本降低,安全性提高,成本下降要做很多工作,比如說化學材料,生產過程,因為安全性主要由于化學材料不穩定所以從化學材料開始,另外生產不穩定,要生產高度一致化生產才能執行。第三個就是溫度控制,結構非常重要,外殼非常重要,要考慮結構。最后就是電子智能管理系統。我們的磷礦怎么樣?磷酸鐵林和錳礦不一樣。所以要從礦開始,從原材料,原材料的加工,電池廠,電池廠的生產裝備,現在我們國家由于最近部委提出以后,電池廠如雨后春生,我估計大概有100多家廠搞電池,但是真正有生命力的真正好的就是3、5家。
我希望中國的這些廠不要低級重復本能行的競爭,大家要定好位,為什么形成產業聯盟非常重要,希望整車廠、零部件廠,在美國來說整車廠下面有一級供應商和二級供應商,產業聯盟非常清楚。所以我們國家也要形成這樣的聯盟,自愿進行組合,我們國家還在發展過程中。
所以我希望第一個要形成聯盟,第二個就是裝備。你這個電池要好,裝備也要好,現在國家好的電池都是進口的,電池好的就是從技術,特別是研發技術還在美國,生產裝備在日本,好的裝備都是從日本進口。日本的裝備就非常好,現在我們國家很多是靠人工,第一個靠廉價的勞動力起家,第二個靠有經驗的師傅,這個很不容易,做電池不容易,做好做得均勻質量過關就沒有問題。
主持人:剛才您談到電動車聯盟,聯盟成員之間任何在技術共享的同時又保持自身在技術上的優勢呢?
任曉常:這是聯盟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聯盟里面不會具體談到開發哪個產品,我們更關注的是共性和觀念性的東西,這個是聯盟要做的事情。第二個聯盟之間不是完全一對一的關系,可能有主機廠,有配件廠,所以863的時候,在這樣的平臺里面可能有生產電機電池一個集成的東西。
利用這些研究的成果,可以去各個企業開發自己的產品,比如說長安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開發自己的志翔也好,所以這個是企業自己該做的事情。涉及到一些競爭幸得產品是每個企業自己開發,大家關注的是共性的東西,通過聯盟的模式促進整個行業協同的發展,這個是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這里面肯定有,都是主機廠肯定有競爭的關系,所以科技部定位的時候是把大家共同關注的東西放在這里。
比如說信息的共享,國際國內的交流,誰都可以參與,國家科研的一些計劃大家共同來參與研發,國家出錢,產學研結合起來做,并不涉及到哪個具體的東西,所以大家的積極性還是非常高,以前可能是各自為陣,現在有這個聯盟,一開始有合作的方式。比如說長安開發的時候可能在聯盟里面去選擇一些配套的企業,給他具體的產品做一些協同的開發,這樣開發產品完以后,配套的基礎也基本上奠定了,大家在這個基礎上根據主機廠發展的規劃,各個零部件企業進行開發。
零部件企業不僅是對一個主機廠,同時可以向另外主機廠供貨。但是供應給某個企業的時候一定是一個型號,或者一個規模。但是共性的這塊就可以運用。
主持人:我們在聯盟里面,比如說和美國技術合作是如何合作呢?日本的產業化做得好,現在我們很多汽車廠家在發動機等三大零部件也試圖與國外合作,這方面怎合作呢?
任曉常:國家得有些項目可以放在這里面。國外也有很多公共機構,公共平臺,這部分的交流沒有什么限制,比如說我們請美國的專家來介紹他們的發展,包括德國介紹德國的電動汽車發展規劃,韓國可以講電池的發展計劃,德國大使館的科技參館以后也發到了我們這里,萬部長就是說怎么樣借鑒別人的東西,他們國家制定這樣的發展規劃,我們應該怎么做自己的,這方面沒有障礙。
主持人:學術交流肯定沒有問題,具體到具體的零部件的話。
任曉常:這個是企業競爭的問題,這個問題一定是存在的。比如說到現在為止,我們拿到了國外很多的東西,其實合資的東西買不到,我們的技術不可能靠買賣,核心買不到,就是要有核心競爭能力,這是第一。
第二合資也不可能真正拿到核心的技術,主要是把產品拿到這里。
陳清泉:通用的研發中心從規模來講是最大,比豐田大,但是效益不如豐田。其實現在很多這方面的人才已經回來了,最近這幾年進步非常快。
任曉常:國際合作交流有很多渠道,剛才講到中國很多國外的學者回到中國創業。
陳清泉:國際合作是多方面、全方位。核心技術是買不到,必須要自主創新,進行合作交流,慢慢融合,不斷熏陶,這樣創新思維就慢慢出來了。
所以安全放在第一,其次就是能源密度、工藝密度、可靠性。
主持人:任院長,現在有沒有做一些產業化的部署或者打算呢?
任曉常:中國工程科技院是做一些公共的服務平臺,優先掌握一些開發技術,另外可以給行業提供測試的服務平臺,有研發的技術條件,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服務。另外我們也是國家機構,為這些產品評國家相關的一些標準,我們按照國家的檢測標準檢測,可以上國家的目錄生產,通過我們的檢測報告可以提供配套服務。
我們的定位就是做技術服務,做公共的服務平臺,為全方位的開發,為他們做一個支撐的服務。
主持人:中汽院現在有什么新的定位呢?
任曉常:我們下一步主要轉移到研發為主,這個和中國工業發展的歷史有關。到今天,國外知名的企業在中國都有合作生產,但是自主開發的工作被忽略了,相應技術研究就忽略了,這些院所為了自己的生存首先在市場上找錢養活自己。我們要引進大量的技術品牌之后要做生產性的工作。
中國真正要成為強國一定要掌握這個產業里面的核心技術,要有自主的品牌,只有自主品牌才能開發,要掌握核心技術,倡導技術創新。所以根據國家發展需要,我們把我們的重心放在注重開發,注重研究,下一步我們的計劃就是按研發來建設,我們的目標按照行業、企業、技術研發,第二個滿足國際認證的需要,最低的要求是滿足國家的法規要求。我們按照這樣的要求在發展,我們每個實驗室邀請的都是國外的大公司來做研發。
主持人:有一般是國內投資的,我們企業又獨立于整車廠,整車廠現在自己也有獨立的研發中心,這樣如何能實現盈利來養活自己呢?
任曉常:轉制是從1999年和2000年開始,現在這些院所領導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怎么能走一個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們面臨主要的一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有自己核心的能力,核心能力和企業定位有差異,我們要滿足企業做不了的,或者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們去做,這個是第一部分,關鍵的技術的開發,所以我們要有企業更好的測試條件,我們要有更好的研究條件。第二個我們要有很強的研發隊伍。第三我們要爭取國家的公共平臺,比如說國家的工運中中心,國家的檢測機構等等,我們有這樣的平臺就能更好的為整個行業服務。
中國的汽車工業很多是中小企業,他們的技術力量非常薄弱,幾乎沒有什么實驗室,所以這種公共服務可以為他們提供大量的服務,零部件企業相對來說更差一些。所以我們找準自己的位置,我們一定會有生存的空間,再加上中國汽車工業現在是飛速發展時期,我們認為汽車工業在中國是朝陽的產業,我們整個中國的汽車工業應該是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中國正在快步走向汽車國,所以中國汽車工業是世界各國都非常羨慕,有這樣產業的背景,所以我們也看好了我們今后院所發展的前景,我們能做大手筆的投入是對中國汽車工業充滿信心,也是對我們自己充滿信心的。
我們認定了強化自主開發自主創新,掌握汽車行業里面的核心技術,中國的汽車工作作為全球的汽車強國一定會實現的。
主持人:去年金融危機國家對西部投入了很多錢。
任曉常:國家加快西部發展給了很多優惠政策,在西部,無論是企業還是科研院所都有優惠,危機是世界的危機,主要是影響沿海的一些產業,很多企業是出口加工沒有太多技術,所以國際市場的簫條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狀況。而內地開放不夠,相對來講,感覺影響會小一些,加上國家出臺扶持政策,面對中西部,面向農村,在這些政策的影響下面,中西部落后的地區受益相對多一些,隨著經濟的恢復沿海還是要強一些,所以西部得到的支持也只是短期的效應,自身做強做強才是長遠的,也不能靠這種扶持政策長期發展下去,西部不是我們的主戰場,因為西部整個產品的份額還是比較小,我們相距在蘇州、佛山等會投入,我們中汽院在全國有一個布局的服務市場,今后我們中汽院發揮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人才方面有什么措施呢?
任曉常:人才應該是社會化,社會化包括全球,不是說再一個地方;人才完全市場化,我們也會加大引進國際高端人才。我個人認為人才是第一,因為錢現在好找,要給我投錢的單位很多,但是人更難找,人還有一個團隊構建的過程,他們在一起要有效的開展工作還有一個磨合的過程,這個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及把人看成是第一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