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有利于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
國務院原則通過《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裝備自主化,是這份《規劃》中最大的亮點。《規劃》中提出 “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有針對性地實現重點產品國內制造”“結合大產業的重點項目,推進裝備自主化”“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鼓勵科研院所走進企業,支持企業培養壯大研發隊伍”,這些都讓國內裝備制造業感到振奮。
上海電氣集團副總裁、上海電氣電站集團總裁鄭建華對《中國投資》表示:“《規劃》大力推動技術裝備自主化,有助于提升‘中國制造’核心競爭力。裝備制造業自主化目前最主要的難題,還在于市場培育。我覺得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是《規劃》中最令人感到鼓舞的一條。”中國裝備制造業雖然在整體上和某些領域里跟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但這并不是要命的差距,而且國內企業在某些領域已具備了研制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技術裝備的能力,但由于很多工程項目主管方偏愛用國外企業的產品、國產首臺(套)裝備沒有人愿意用而難以進入市場。
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對《中國投資》說:“依托重大工程項目推進自主化是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政府鼓勵和促成使用國產重大技術裝備,有利于快速提升中國企業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水平,培育自己的能力和競爭力。像我們通過參與嶺澳核電站的裝備制造,現在已經能自主制造二代改進型核電站的主要裝備了”。
據統計數據,中國近年來購置裝備的固定資產投資中50%以上依賴進口,像光纖制造、集成電路芯片制造、石油化工、轎車工業、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等裝備,絕大部分市場被外國企業的產品占有,中國裝備制造業產品每年的外貿逆差數以百億美元計。這種情況除了前述國產首臺(套)裝備的問題外,也跟我們的產品更新換代、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有關。
國家應當提高一些大型項目和重點工程的國產化率,加大對一些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的扶持力度,以企業為主體推進自主創新。《規劃》提出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為自主裝備進入重大工程提供了機會,使它們能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斷提升和進步。這個機制,非常必要,也很有意義。從眼前說,隨著國家萬億投資計劃的推進,大批重大工程項目陸續開工,也需要大批重大技術裝備,首選國產裝備可以幫助國內裝備制造企業早日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也可以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
邢國均對《中國投資》說:“清朝搞洋務運動的李鴻章、左宗棠們都知道裝備工業在國家經濟和安全上具有戰略性意義。重大技術裝備不能自主、依靠外國,是難成強大之國的。從國際經驗看,我們還要考慮通過立法形式來加強使用國產裝備和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化,建立優先使用國產裝備的長效機制。歐美日韓都有促進使用國產裝備的法律。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必然推動對技術創新的投資,從而也推動產品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還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