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號”上的紡織技術以及發展瓶頸
從神舟五號到神州六號,當全世界的人看著我們中國的航天員穿著我國自己研制的航天服工作時不禁對中國紡織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嘆為觀止。在中國,紡織業不僅能夠生產出銷往全球的物美價廉的紡織品服裝,也能夠成為航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神舟六號上的紡織技術
談到神舟載人航天工程與紡織行業,從事軍用紡織品領域生產和研究多年的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理事長朱民儒說,“可以用密不可分來形容。”朱民儒介紹說,早在1992年初,我國就開始研究載人航天,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宏大的現代化系統工程,涉及航空、船舶、兵器、機械、電子、化工、冶金、紡織、建筑等多個領域。此次神州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共有10多個紡織企業參與了紡織材料的研制和生產。
神州六號對紡織技術的應用最突出地表現在飛船進入大氣層以后用于減速的降落傘和保障航天員生命系統的宇航服上。“神舟”飛船的降落傘足有1300平方米,比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的傘還大200平方米,但重量僅90多千克。
從傘頂拎起,傘衣有20多米長,加上46.2米的傘繩和幾米長的吊帶,一副降落傘約70米長。又輕又薄的傘翼用綢每平方米分量較原來減輕10克左右,但其強牢度絲毫不減。主傘的傘繩直徑只有2.5毫米,承重去能達到300千克,共有96根傘繩,而“神舟”飛船的返回艙重3噸多。
談到大家都很感興趣的航天服,朱民儒說,神州六號航天員所穿的主要是艙內航天服,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限制層,由耐高溫、抗磨損材料制成,用來保護服裝內層結構,并使航天服按預定形態膨脹,保證航天員穿著舒適合體;二是氣密層,用涂有丁基或氯丁橡膠的錦綸織物制成,有良好的氣密性,防止服裝加壓后氣體泄漏;三是散溫層,與內衣褲連接在一起,有許多管道,采用抽風或通風將氣流送往頭部,然后向四肢軀干流動,經肢體排風口匯集到總出口排出,帶走人體代謝產生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