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走強中國工程機械起舞海外
由于我國工程機械的出口產品價格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差別懸殊,并且出口的平均價格呈連年下降趨勢,又在短期內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因此極易引發國外的反傾銷訴訟。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去年4月28日,歐委會在官方公告上公布了通告,決定對我國出口歐洲的手動液壓搬運車進行反傾銷調查。情況是這樣的,由于去年我國手動搬運車的年銷量達到了100多萬臺,其中出口占了近80%,并且出口主要銷往歐洲和北美地區的發達國家,按出口的平均價格大概每臺120美元,而德國生產的同類產品大概是六七百美元,所以反傾銷立案以后2005年1月歐委會初裁判定我國出口的該類產品傾銷成立。
不僅該產品如此,我們的出口監測系統發現,另外出口到美國的10幾種產品也存在被認為是傾銷的風險,主要特點是這些產品都存在在短期內數量激增并且價格下降的特點。
產品出口仍需注意四大問題
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盡管我國工程機械海外市場呈現出較好的前景,但出口本身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關專家認為需慎重注意四個方面的情況。
首先,產品的可靠性缺乏競爭力。目前我國產品在1000小時可靠性試驗和三包期內的統計資料,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MTBF)為150-300小時不等,而國際水平500-800小時。大修期壽命,不采用進口發動機,只有4000-5000小時,國際水平達到8000-10000小時,超過200kW大型產品達到20000小時。因此,產品可靠性和大修期壽命是我國工程機械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問題。
其次,由于部分企業在出口中一些做法不規范,導致競爭無序,售后服務不能保證。同時出口渠道層次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經常采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戰術,也對出口秩序造成了一定影響。例如2004年共出口18.5億美元產品,到達全球179個國家和地區,除在美國和日本相對比較集中以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只有幾十萬到幾百萬美元。這樣在客觀條件上售后服務無法到位,給某些地區的用戶造成一定的影響。
另外,知識產權也面臨風險。由于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多,“克隆”產品比較多,很容易遭到侵權指控或無端生非,出口受到制約。例如美國的337條款對中國工程機械產品來說,殺傷力就相當致命的。該條款規定,如果某一個產品確實存在著侵犯美國訴方的知識產權,造成美國國際委員會(ITC)發布普遍排除令,其他不單獨被訴的企業也喪失在美國市場的準入資格。因此出口企業一方面要努力開發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同時隨時進行專利檢索和市場調查,弄清競爭對方或潛在競爭者的知識產權和專利情況,是否有侵權行為,否則就會遭到意想不到的處罰。
最后,國際通行標準認證任務也很艱巨。中國工程機械產品是否獲得有關國際標準認證的通行證是出口的又一大障礙。其中CE認證標志是被允許進入歐共體市場銷售的通行證。對于已經獲得加貼CE標準進入歐共體的產品,如發現不符合要求的,也要責令從市場收回,持續違反者將被禁止或限制進入歐共體市場。這是影響我國工程機械進入歐共體市場的關鍵條款。
其中,環保排放標準,包括尾氣排放、噪聲、振動等方面,進入歐洲、美國市場都要達到相應的歐II標準,噪聲及振動有關要求,而且針對不同地區還有地方法規。目前我國大部分產品還沒有達此要求,阻礙了產品向這些地區出口。另外將要推行的SA8000國際認證,內容包括勞工、工時與工資、健康管理等問題,這也是將成為反傾銷起訴的關鍵認證,應引起我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