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石油開發將迎來高速發展期
目前,深水和超深水海域的油氣資源,正成為美國、英國、挪威、巴西等國競相開發的熱點。我國深水海域油氣資源以及天然氣水合物等,也有待以各種方式勘探開發--
近日,三則消息頗受關注。
在北京,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其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已與科麥奇中國石油有限公司就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深水區塊43/11簽訂了石油合同。該區塊位于香港東南方向約350公里處海域,水深介于1 500米~3000米,面積為9729平方公里。
在黑龍江,我國首家深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哈爾濱工程大學成立。 5年內,這里將建成國家級深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在廣東,5月7日上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考察船“探寶號” 穩穩地停靠在廣州黃埔碼頭。該船擔負著國家“863”計劃的研究項目 --深水油氣地球物理勘探技術課題,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深海油氣開發業已吸引全社會的目光,并成為能源企業一個新的投資熱點,而且這一進程正伴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加強在加快。
深海油氣開發之夢探索深不可測而又神秘莫測的海洋,從古代開始,對人類而言就是一個夢想。
進入21世紀,海洋逐漸成為全球石油勘探的重點目標。據國外權威機構預測,未來世界油氣總儲量的44% 將來自海洋的深水區。
其實,世界上的石油巨頭們早就盯上了深海油氣這一潛力巨大的投資領域。比如法國道達爾已經獲準參與勘探開發澳大利亞西北部兩個深海油區。根據道達爾與澳大利亞能源公司的協議,道達爾將擁有其中一個勘探區30%的股權,該區離岸150公里,位于300米~1500米水下。此外,道達爾還獲得另一個勘探區50%的股權,該區離岸20 0公里,水下深達1000米~2000米,兩個區的勘探工作計劃今年開始。
我國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居世界第四。按照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我國主張的管轄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接近陸地領土面積的1/3。
目前,我國的海洋油氣勘探主要是在淺水區(水深400米以內),其可動用的后備石油資源已明顯不足。在我國300多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中,約有360億噸石油資源量,而且大部分蘊藏在中深水海域。還有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紀成為替代能源的“可燃冰”。
其中,我國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氣資源帶之一。南海石油地質儲量約在230億~300億噸之間,號稱全球“第二個波斯灣”。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張洪濤日前表示,我國近海10個主要含油氣盆地,其面積有9 7.3萬平方公里,石油、天然氣的潛在資源量分別占全國資源量的26%和27%。
深海油氣開發之難深海石油作業已經被認為是石油工業的一個重要前沿陣地,在墨西哥灣、巴西以及西非等地,深海石油開發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但在我國,由于深海油氣勘探的關鍵技術和設備都比較落后,使得我國的深海油氣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
為了理解深海探秘的難度所在,看一組數據:海平面以上的陸地平均高度為840米,而海洋深度的平均值卻高達3730米,其中,1000米~ 3000米的占12.88%,水深在6000米以上的占1.38%,絕大多數是 3000米~6000米水深,它占到海洋面積的73.83%。
而在油氣勘探領域,400米以下水域為常規水深作業,400米~1500 米水深為深水作業,大于150 0米則為超深水作業。與大陸架和陸上勘探鉆井作業相比,深水作業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海上油田的建成成本約為陸上的3~5倍),是一項高科技、高難度的系統工程。
隨著深度的增加,海洋油氣開發難度亦隨之驟增。所以,必須使用當代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如造船技術、衛星定位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現代機械、現代環保和防腐蝕技術等綜合科技,解決深海石油開發所遇到的定位、建立海上固定平臺或深海浮動式平臺的泊位、廢水排放和海上油氣的儲存、運輸等一系列難題。
海洋油氣開發裝備是否先進,直接決定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水平的高低。盡管我國在一些比較先進的油氣工程裝備方面已實現國產化,但絕大部分關鍵技術仍然掌握在別人手里,國內廠商基本停留在鉆采平臺的制造上,相關配套技術滯后,設備絕大多數由國外建造配套,嚴重制約了海洋油氣的規模開發。
由于技術裝備落后,目前,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仍主要集中在200 米水深以下的近海海域,尚不具備超過 500米深水作業的能力,深海油氣的規模開發幾乎處于空白狀態。
深海油氣開發之探海洋油氣開發具有資金密集、技術密集、高風險和高回報等特點,國外石油公司多采用國際合作、聯合經營的策略,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海洋石油的國際化運作是世界石油市場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市場從運作的對象看,包括上游的勘探開發到下游的運輸煉化;從運作的方式上看,包括勞務服務、區塊勘探開發和項目承包;從運作的手段上看,可以獨資,但更多的是合資;從獲得油氣產品的渠道看,獲得的可以是原油和天然氣等。
受客觀條件限制,近年來我國大陸才開始在珠江口、瓊東南等盆地向200米以下的水域探索,并與我國臺灣的石油公司合作勘探以深水為主體的臺西南盆地。而對南海主體的深水區,還僅僅進行了路線概查和局部地區的地球物理普查。盡管近年我國石油工業國際開拓的進程不斷加快,海洋油氣開發仍然是一個明顯的薄弱環節。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未來10~20年內,我國的海洋油氣開發將以國內三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為主體,采取與國外公司聯合開發的形式。這是因為,一方面國內技術還不成熟,另一方面需要考慮諸多不確定因素,有效分散風險。
據了解,到20世紀末,我國共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多家公司簽訂了近百個石油合同和協議。海上已有多個合作開發的油氣田投入生產,部分油氣田正在進行開發建設,或者正在進行開發前期的準備工作。不久前,中越菲合作區塊取得重大進展,開相鄰國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之先河,對我國能源界來說,無疑是個利好的消息。
與此同時,按照國家石油發展規劃,2004年~2010年間,我國海洋石油開發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國內海洋原油產量將在2003年的基礎上增長一倍。我國三大石油公司在“十一五”規劃中,也都重點提出要加大投入力度,積極開展海上特別是深海油氣的開發利用,為我國的深海油氣開發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