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或啟動縣級國資大改革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5月27日,全國省級國資委的主要領導悄聲來到了浙江省義烏市赴會,會議的日程表上并非寫著學習民營經濟發展經驗,反而向這個民營經濟明星城市問道國有資產管理。
這是國務院國資委組織的第一次全國縣級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現場會議,連出席會議的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在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感慨,這是他加入國資委后首次在縣級城市參加的全國國資會議。
之所以選擇義烏,是因為國務院國資委在這里發現,曾經被認為已經退出了的縣級國有資產在這里不僅存量龐大,而且在帶動地方經濟方面作用突出。借道義烏經驗,國資委對縣級國資的改革大幕可能就此拉開。
被重新發現的縣級國資
“曾經有不少同志認為,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只明確建立中央、省、地市三級監管機構,縣級國有企業主要的任務是退出,而且縣級國有資產總量很少,很難發展壯大,”黃淑和在會議上說,“當時沒有明確縣一級建立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并不是縣級國有資產不需要監管,主要是擔心下放到縣一級,管理和監督難以到位。”
但在義烏市,截至2009年底,義烏國資共涉及經營性企業26家,資產總額260.71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2.11億元,其總量不亞于一家中小型的中央企業。這一數量讓國務院國資委在最初考察義烏時吃驚不已。
而按照記者獲得的一項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6年,全國3003個縣共有國有企業4.1萬戶,總資產為2.9萬億元。
國資作用之辯
金華市副市長、義烏市市長何美華對記者表示,從1996年開始,義烏也把二輕局、商業局、物資局等承擔經濟職能的行政機構成建制地轉為經濟實體,也曾通過“三買斷、一保障”對全市200家國有集體企業實施改制。
但在經濟發展之后,義烏市政府開始重新思考國有資產的地位。義烏經濟的核心在小商品市場建設,浙江中國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波成對記者回憶說,由于當時政府還未能達到對該公司絕對控股,分散的決策權限制了小商品城發展對整個城市發展的帶動作用,政府也缺乏調控抓手。
從絕對控股小商品城到發展出四大市屬國資公司,義烏市的國有資本出現了迅速發展,但又謹慎地維持著發展邊界。國有資本發揮作用的著力點在于為民資發展建設平臺,同時退出一般性競爭領域,預防與民爭利。
何美華說,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有企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時政府果斷要求國有企業拿出2億元成立應急周轉基金,為困難民營企業雪中送炭。吳波成則提到,為應對金融危機,當時政府也要求小商品城壓縮利潤、降低租金,確保租戶安全“過冬”。
國資委定調因地制宜
記者注意到,對于義烏經驗能否并如何借鑒,在各省的國資大員中引起了不小的討論。一位地方國資官員表示,不同于義烏較大規模的國資存量,全國縣級國資普遍存在國有資產規模小、管理部門多,參與競爭程度不高,政資不分、政企不分、職能交叉、行政干預普遍,這都是地方國有資產監管的難題。
黃淑和認為,國有經濟在地方經濟發展中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具有重要作用。從各地來看,縣級國有資產存量并不少:除現有的一塊外,政府對公共設施的投入會增加一塊,行政事業性資產轉為經營性資產會轉化一塊,國有資產通過經營運作也會放大一塊。各地都應該發展培育一些優勢企業,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實現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但據記者了解,通過國資系統強化縣級國資監管或許還有一些瓶頸需要突破。比如,目前各地的縣級國資由于規模較小,基本歸口在財政系統下,沒有專設的國資監管機構。按照《國資法》的要求,選擇誰來管理地方國有資產是地方政府的決策范圍。這意味著,國資監管延伸到縣級必須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時,較為分散的縣級國資也需要各地探索出不同的監管模式。
黃淑和表示,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監管應該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規劃將出臺縣級國資監管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