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招商之累:“運動式招商”忙壞領導和干部
紅頭文件激情招商 解釋求助《漢語詞典》
1/3的干部離崗招商
“現在招商引資競爭不是‘大魚吃小魚’的問題,而是‘快魚吃慢魚’”,江蘇省北部某縣縣長這樣形容招商引資的緊迫性,他說:“我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招商引資,80%的精力用在招商引資上。”
這個縣擁有130萬畝耕地和80萬農業人口,近幾年經濟發展指標排在江蘇省倒數之列。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提出“從洼地中快速崛起”的奮斗目標,除了大力營造服務型“軟環境”,出臺土地、稅收優惠政策之外,強化了招商引資的行政推動作用。在縣鄉機關實行“三個三分之一”,即1/3的人外出招商,1/3的人留崗敬業,1/3的人服務基層,并給各部門下達了招商引資的指標任務,制定了獎勵政策。
半月談記者5月下旬在這個縣采訪的3天時間里,遇到的縣級領導、機關干部、鄉鎮干部幾乎都在忙于跟客商洽談項目。接待客商的間隙,縣長有些無奈地說:“像我們這樣的欠發達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就要靠干部、就要靠壓力,今年市上給縣上定的招商引資任務是30億元,我自己的任務就是1億元,我們有信心完成。”這個縣今年計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億元,比去年增長77%,計劃引進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200個,1至4月份就已經完成了74個。
同樣為了加快招商引資,被稱為渭北“糧倉”的陜西某縣,今年要求各鄉鎮、各部門都成立招商引資辦公室,各單位每月5日前要上報招商進度,同時分行業成立了9個招商小分隊,每個小分隊由一名縣級領導帶隊,實施“流動叩門招商”。陜西關中西部某縣借鑒“外地經驗”,也在制定“三分之一”工作法,要求1/3的機關干部離崗招商,并成立小分隊招商。
優惠政策頻觸“紅線”
幾乎每個離崗招商干部的手中,都拿著當地政府優惠政策的紅頭文件。記者采訪發現,各地優惠政策大賽的背后,在土地、稅收、資源等方面付出了越來越多的“隱性代價”。
國務院2004年出臺的政策規定,禁止非法壓低地價招商,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吸引投資,不惜以低于成本的價格,甚至無償出讓工業用地。國土資源部不久前緊急召開的全國土地執法會議指出,土地違法屢禁不止,根源還是在于地方政府的用地沖動,為了招商引資、出政績,地方政府負責人背后支持或默許了土地違法現象的大量存在。
根據江蘇某縣今年出臺的《關于鼓勵投資的暫行規定》,在縣內兩個工業園區一次性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新建工業項目,如果投資密度每畝不低于80萬元,在土地價格上給予優惠,投資額較大的項目用地價格低于2萬元,超過億元的項目就可以免費用地,其差額都由縣財政來補貼。據當地干部介紹,這個縣征用土地,給農民的補償費用為每畝2.2萬元至2.6萬元。
陜西省某縣今年出臺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中,被列在第一項的稅收政策,規定了名目繁多的“獎勵項目”。地方政府雖然沒有稅收優惠權,卻有支配入庫稅收地方留成部門的權力,這就為變相減稅、灰色減稅留下了空間。記者在陜西、江蘇等地采訪時,一些干部習以為常地說,在國家規定的稅收減免政策之外,地方財政以“先征后獎勵”的辦法再進行優惠,是一種“普遍的做法和公開的秘密”。
招商“饑不擇食”,宏觀調控執行難
蘇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招商局副局長鄭一敏說,目前一些地方派出大量干部離崗招商,甚至搞招商全民化,這種做法危害甚大。大量非專業人員參與招商引資,不僅難以明確解釋相關政策,而且造成了人力、財力的浪費。蘇州市經濟學會會長陸咸說,中央提出了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方針,一些地方卻提出了“貫徹科學發展觀不能影響發展速度”的口號,政府主導的招商引資行為依然層層定指標、下任務。
西安交大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李香菊認為,無論沿海還是內地,都有發展的壓力和動力,為了追求經濟指標的增長,政府主導招商引資過程中,容易出現“好大喜功”的傾向,喜歡引進大項目、大企業,甚至不惜犧牲手中掌握的資源、犧牲環境謀求短期發展,也就造成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在一些地方難以有效執行。 (記者 陳鋼 蔡玉高 劉偉 任鵬飛)
冷觀縣鄉招商熱:權力尋租的競賽?
招商之痛:“招了女婿冷落了兒”
在越來越多的地方信奉“招商引資是第一政績”的當下,誰如果能為當地引進一個大項目,無異于中了頭彩,可以加官晉爵,還有豐厚的獎勵;如果誰更進一步,將世界500強的企業引了進來,那就如同放了個衛星一樣,成為了不得的事件。
“招了女婿冷落了兒。現在國內叫得響的民企,還有多少是真正的中國民營企業?它們基本上都已經成了外資企業。”研究者對這種“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罕見”的現象憂心忡忡。
“外資崇拜”政策擠壓下,民企流行“洋帽子”
與蓬勃發展的外向型經濟相比,江蘇特別是蘇州自主創業的本土經濟顯然要失色許多,也因此招致了“蘇州經濟患上了‘外資依賴癥’,對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產生‘擠出效應’”的指責。
目前,江蘇經濟的主力是外資投入,一家跨國公司到江蘇來設廠,產值動輒就是幾億、幾十億,經濟指標迅速就能得到提升,所以各級政府都樂意通過招商引資來獲得政績,而招商引資的政績就是拼數字,拼優惠政策,于是乎地價越來越優惠,稅收減免越來越大膽,各種政策底線不斷地被突破。1994年,新加坡政府看中了蘇州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條件,在蘇州城東合作開發了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隨著該園區招商條件的成熟,蘇州又在城西如法炮制,開辟了新的工業開發區──蘇州新區,提供更便宜的土地、更優惠的政策。
對外商的過度優惠已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招了女婿冷落了兒”。江蘇一些民營企業的老板反映,現在一些地方政府既不相信國有企業能做好,又不相信民營企業能做大,于是為了求政績或推動本地經濟增長,盲目競相引進外資,過度超前開放。地方政府對外資企業實行“超國民待遇”的結果,是加重了本地企業在競爭中的劣勢地位,發展空間受到人為擠壓,民營企業難以與外資相抗衡,發展舉步維艱。
就在不少地方甘冒風險不斷突破政策底線以討好客商特別是外商時,國內不少企業紛紛“變身”外企,“國內吃草國外擠奶”。據調查,目前在江蘇投資靠前的企業中,除了來自美、日、歐盟等發達國家外,還有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等不常聽說的小國,其實就是國際避稅港。統計顯示,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企業中,約有近20萬家與中國企業有關。
招商引資豈能“以官為餌”
老百姓收入相對不高 擊中“外資化”軟肋
外資的大量涌入,已成為拉動江蘇省GDP高速增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這種靠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讓外商來發展的“房東經濟”,勞動者以打工為主的“打工經濟”,拿到的只是“辛苦錢”,江蘇不僅拿不到“剩余勞動”“優勢利潤”,政府收稅還得幾免幾減。
對于江蘇而言,當前最受人們質疑的一大問題是,與彰顯政績的GDP指標相比,反映老百姓富裕程度的許多指標卻處于相對落后的尷尬狀態。
蘇州的人均GDP位居長三角各城市之首,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卻排在上海、臺州、寧波、紹興、杭州之后,人均消費性支出更是被擠到臺州、上海、寧波、杭州、嘉興、紹興、舟山、常州之后。此外,在許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經濟指標方面,如商品零售總額、儲蓄余額、私車擁有量、人均住房面積等,蘇州甚至比不上西部一些經濟發展相對遲緩的城市。
江蘇省加工貿易的一大特點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但是由于在國內采購率低,加工鏈條短,承擔的多為產品增值鏈條中附加價值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層次較低。根據國際經驗,“世界加工廠”的貿易模式對國民財富增長的貢獻有限,國家從采取來料加工方式的國際貿易中實得外匯收入平均約為貿易額的兩成,國民從中獲得的收益更低。南京海關的孔步群說,江蘇的外資企業無論是IT行業還是傳統行業,一直沒有走出“高技術產品、低技術制造”的圈子。那種“企業靠壓低工資、減少勞動條件及福利投入,以此實現低成本開支、低水平獲利”的模式在外資企業中相當普遍。
沒有本土企業就沒有自主品牌,更沒有核心競爭力
多年來,江蘇省的發展路徑主要是依靠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的發展又主要是靠招商引資。以蘇州為例,其經濟的科技含量明顯高于浙江的許多城市,外資的進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拿來主義”也使我們付出了極高的代價,最直接的包括便宜的土地、優惠的政策,間接的也是更大的代價是很多自有品牌沒有了,自主創新能力也沒有得到根本的提升。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江蘇曾出現了一批在全國較有影響的名牌產品,然而隨著擁有這些名牌產品的企業紛紛與外資企業合資,這些品牌逐漸被擠壓、被封殺、被雪藏。這實際上是中了人家合法的“經濟侵略”的圈套。
蘇州的香雪海電冰箱曾經榮獲70多個各類榮譽和獎牌,曾是國內電冰箱行業的龍頭企業,但在與韓國三星集團合資合后,三星提出讓香雪海品牌退出市場3年。等江蘇人反應過來是怎么回事時為時已晚,冰箱市場早已被以海爾為首的新品牌取代。孔雀電視的命運與香雪海大致相同。與荷蘭飛利浦集團合資后,品牌名稱被合資方棄置不用。雖然得益于在吸引外資上的異軍突起,江蘇也有了索尼,有了三星,有了飛利浦,有了明基,但那些畢竟都是人家的孩子。本土品牌、本土型經濟的缺失已成為江蘇經濟長期發展中的一大隱患。
至于在技術進步上,那些以為只要攀上了外企的“高枝”,技術問題就迎刃而解的想法顯然過于天真。跨國企業之所以布局中國,往往是從其全球戰略考慮的。為了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許多跨國企業不僅不會對中國進行“技術扶貧”,相反還會利用在合資合作中取得的控股權,采取種種手段限制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
值得重視的是,現在不少企業存在著一種浮躁病,以為只要將外國的先進設備引進來就可以一步登天,既不愿在消化吸收上下功夫,更不愿在科技創新上花力氣,以為這樣費時耗力,“遠水不解近渴”。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即使是經濟強省江蘇,目前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企業比重也達78%以上。
明天我們如何招商
針對半月談記者調研了解到的地方政府招商之累、招商之痛,專家學者們不約而同指出:“拼資源、拼政策”式招商行為應該盡快終結,政府在招商引資中職能應該盡快歸位,地方經濟發展“外資依賴”傾向應該盡快摒棄。
江蘇省發改委研究所所長顧為東說,從國際經驗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需要形成內資和外資企業平衡的機制。值得注意的是,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有可能導致國家宏觀調控能力下降,受制于人。這實際上已被美國智囊機構蘭德公司列為對付中國的“軟殺傷”戰略之一。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曲世友結合自己掛職任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的經歷分析道:“過去我們非常缺乏資本,所以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各類開發區必須大力引進外資,推進工業化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但是在提倡科學發展觀、自主創新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開發區引進外資政策,應該從以前只注重外資數量轉向注重引資質量、引資效益,盡快從依靠生產要素的擴張型的老路中走出來,通過打造綜合投資環境,來突出開發區的政策優勢與體制優勢。”
在曲世友教授看來,外商對開發區的投資環境關注重點已逐步從優惠政策轉移到法律執行、產業導向、技術標準等方面。在國際資本流動更趨理性的趨勢下,明天的招商引資應努力為外資投資創造統一、穩定、透明、可預見的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同時建設廉潔、勤政、高效的政府,為外資創造良好的法律執行環境。
對吉林、遼寧等地出現的“中介招商”模式,西安交大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李香菊認為,這符合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大方向,即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交給市場、企業、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政府重在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復旦大學中國市場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說,盤活自身擁有的大量閑置、半閑置的資源、人才、市場等“存量”,改善創業環境,扶持當地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把更多老百姓的儲蓄變成投資,才是地方經濟發展的真正活力所在。(記者 包永輝)
相關新聞:
宏觀調控懲罰粗放式經濟:基層干部的招商苦惱
“全鎮上下一定要堅定信心,咬緊年初確定的招商引資目標,攻堅克難。”幾天前,當鎮里的一個期望很久的機電項目宣告無法追加投資的時候,鎮長提前召開全鎮招商引資半年總結大會,給臺下的招商人員們打氣。但老蕭能明顯聽出來,“鎮長有些心虛。”這種氛圍從溧陽漫延到常州,然后是江蘇全省。
農村工業化:從“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
建設新農村,發展經濟是關鍵。說到農村工業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人們很容易得出總結性的四個字“無工不富”。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的農村已經改變以往大規模的“招商引資”方式,步入了謹慎的“招商選資”階段。選什么樣的“資”,當然首先考慮的就是引進來的項目除了效益高以外,對當地環境的污染要少。
而對于欠發達地區,為了在較短時期內改變當地的貧窮落后面貌,就用犧牲良田、犧牲環境為代價,有的甚至以“零地價”的優惠條件千方百計吸引這些經濟較發達地區不要的、污染大的項目去“落戶”。如何看待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招商引資”和經濟發達地區的“招商選資”,實際上落腳點在如何理解農村工業化和如何依靠生態農業致富這兩個問題上。
招商引資的“門檻”不能“一降再降”
時下,一些地方將招商引資與官員政績掛鉤,致使“門檻一降再降、成本一減再減、空間一讓再讓”,從而使招商引資競爭成了“讓利競賽”———這是6月27日下午,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作關于200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的審計工作報告時所指出的。據6月28日《中國青年報》,在審計調查的87個開發區中,有60個違規低價出讓土地;有65個制定了明確的財政返還政策,共622條;有79個開發區向企業返還120.15億元。“這一做法加劇了地區間招商引資的惡性競爭,由此形成的虛收虛支也嚴重影響開發區的財政質量。”
一位基層招商干部的困惑
小徐(化名)是一欠發達地區某鎮招商人員。這幾年,隨著產業轉移和當地的崛起戰略逐步推進,他們越來越渴求外來資金。因此,小徐的工作變得十分繁忙。但是,從事了幾年忙忙碌碌的招商,他對一些招商活動產生了疑問。最讓他不解的是,為什么招商活動中竟有那么多的弄虛作假?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