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用車的未來如何?
原國家機械工業局副局長張小虞曾說過,過去十多年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有兩個
沒想到,其中之一沒想到的就是農用車行業在國家沒投一分錢的情況下自發地發展起來,
一下子搞到二三百萬輛……由此,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奇跡。與此同時,它對中國農
村經濟的發展也同樣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然而農用車在持續二十多年發展后,卻出現了
負增長,農用車是不是到了該升級換代的時候了?還是另有原因?
為何出現負增長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農用運輸車分會統計的數據表明:2000年,全國生產農用運輸車
的總量是297.7萬余輛,其中三輪農用運輸車247.4萬余輛,四輪農用運輸車50.2萬余輛,
分別比1999年減少了6.97%、7.63%和3.56%。
對于農用運輸車首次出現負增長的情況,業內人士反應平淡。機械工業農用運輸車
發展研究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唐光萍說,一種產品出現負增長的情況是很正常的事,農用
車的產銷量下降也只是幾個百分點,并不是在大幅度地下降。
“農民收入減少、燃油價格去年持續上漲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碧乒馄颊f,2000年
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并且變現困難。北方連年干旱,農作物大幅減產,加之鄉鎮企業的
效益滑坡、城市就業壓力等因素使農民收入減少,購買力下降。燃油的漲價,增加了用
戶的使用費用,產出效益下降,這也影響了農民的購買積極性。
至于其他原因,唐光萍認為,一是農民不知道燃油稅的開征,會不會給自己增加負
擔,因此有部分用戶對此持觀望的態度;二是從農用車發展的周期來說,現在已處于相
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年產銷量基數較大(1999年為320余萬輛) ,農用車持續增長的難度
在不斷加大;三是眼下農用車也要繳納與汽車同樣的購置稅,而通行路線方面卻不如輕
型汽車寬松,所以一些使用優惠政策的喪失,讓一部分有購買力的農民選擇了既行駛方
便,又安全、舒適的微型車;四是微型車進入了小城鎮,搶占了部分農用車的市場。
唐光萍說,整個農用車行業近幾年來都處于一種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企業間生產的
產品又大都結構雷同,技術上沒有太大的突破。在市場低迷的情形下,行業內的價格競
爭就更加激烈,再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大部分企業已是微利甚至無利可言。
長期以來,輕型載貨汽車、四輪農用車與拖拉機三者的界限被人為地模糊化了。其
間的原因是各大中城市對農用車排放指標 有了很高的要求, 并紛紛限制農用車進城,
公安交管部門也加大了對農用車上路行駛的管理力度,這就使四輪農用車與輕型載貨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