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去年利潤狂降,今年會好轉
2005年的內燃機行業就像一輛怠速行駛的汽車,雖然速度慢但油耗卻不低。在成本大幅上升和市場規模停滯不前的雙重擠壓下,忙乎了一年的內燃機企業,入不敷出的竟超過了三成,全行業利潤下降了20%。2005年已經過去了,在新的一年里,內燃機行業將會面臨怎樣的局面呢?業內人士認為,“緩慢的回暖”可以期待。
霜凍之年
在內燃機行業人士的眼中,2005年的色調有些灰暗,在這一年,全行業的行軍速度遠遠低于2004年。比起2004年內燃機總產量和總產值高達百分之二十多的增幅,2005年稱得上是緊急剎車。截至2005年11月底,全國內燃機產品產量3.17億千瓦,同比下降5.48%;工業總產值743.85億元,同比增長1.01%;產品銷售收入755.74億元,同比僅增長2.54%。
更不妙的則是利潤大幅度下降。在2005年初,恐怕誰也預料不到內燃機行業的利潤會下滑得如此之快。根據國家統計部門最新提供的資料,截至2005年11月底,中國內燃機銷售636.4億元,同比增長5.79%,實現利潤38.58億元,同比下降竟高達21.01%,這與2004年35.24%的增幅形成了巨大的落差。統計還顯示,2005年前11個月,全行業有51家企業處于虧損狀態,虧損企業同比增長21.43%;企業虧損面達31.88%,同比增長5.63%。
對于內燃機行業效益大滑坡,局外人雖然感到有些突然,但專家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在情理之內。據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倪宏杰理事長分析,內燃機行業利潤的大幅度滑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內燃機行業與其他行業千絲萬縷的聯系使其對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很敏感。國家實施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從2005年第二季度開始就在內燃機行業里顯現出來。
按照以往的慣例,每年的3月到6月是內燃機產銷最旺的黃金時期,但隨著2005年宏觀調控措施的顯現,汽車和工程機械市場在那段時期出現萎縮,這也間接導致了內燃機產銷的大幅度縮水,使整個行業都邁入了不景氣的陰影之中。而且,內燃機行業利潤較高的產品主要與汽車和工程機械配套,在強勢業務縮減的情況下,行業要實現利潤增長自然會很難。
其次,生產成本的上漲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內燃機產品對于燃油的需求很高。普通的汽油機出廠測試就要運行20多分鐘,而柴油機則更是長達1個小時。所以,2005年燃油價格的瘋長不僅讓普通百姓感到難以承受,也使內燃機企業的成本飛速增加。而在另一方面,有色金屬幾年來的持續上漲以及勞動力成本、運輸費用的增加也在不斷地為內燃機企業帶來壓力。另一方面,對于國內的整機廠來說,2005年是個“戰亂”之年,這是因為不論是汽車還是工程機械,在這一年里都大動肝火,拔刃相向,將一場場價格戰打得是血肉橫飛。而作為這些主機企業的配套商,諸多內燃機企業也遭受了這種池魚之殃。主機企業的降價有很大一部分都轉移到內燃機企業。成本上揚與價格下降這兩個方面的影響,使內燃機行業出現了兩邊受擠的“三明治效應”。
最后,行業成本上升的另一個因素是一些大型企業近幾年為適應國家對排放和節能的要求,開發一批新產品。
內燃機企業近幾年都相應加大了技改投資力度,固定資產增加,而同時產量又沒有大幅度增加,規模成本的上漲使單臺發動機的成本也相應提高。
總的來說,2005年對于內燃機行業來說是一個霜凍之年,在這一年里,行業中的各家企業都感受到市場上透入骨髓的嚴寒。這樣一個遭遇困境的行業,可能惟一值得欣慰的就是其在進出口方面的表現還算是差強人意,據統計數據,截至去年11月底,內燃機累計進口32.6億美元,同比下降6.17%,累計出口16.3億美元,同比增長38.47%,貿易逆差16.3億美元,同比下降29.01%。
期待回暖
雖然2005年市場上驟降的氣溫讓內燃機行業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倪宏杰仍對行業今年的發展抱有樂觀的態度。按照他的觀點,今年內燃機行業的利潤雖然不可能出現大幅度上升的局面,但發展基調仍將趨向平緩的增長。這首先是因為國家今年仍將會繼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貨幣政策仍然會保持穩健,我國的國民經濟仍處于平穩高速發展期。在這個大的背景下,國內的一些大型建設項目仍然會繼續進行,并將陸續批準一些新的建設項目,特別是能源、鐵路項目。航運、交通運輸以及奧運等項目的建設會加快步伐。國家仍會加強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運輸條件等。而世界經濟在今年的復蘇也會為出口帶來一定的發展空間。基于以上這些有利因素,今年內燃機行業的總產值和產量將會平緩上升,利潤下滑的態勢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但是,倪宏杰也指出,今年內燃機行業也將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首先明年能源、交通運輸的緊張狀況依然不可能得到根本緩解,而且其價格仍可能在高價區運行,另外國內外市場也還存在著很大的變數,如果其發揮作用,很可能對行業造成極大的影響。
倪宏杰認為,在外界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內燃機企業最應該做的首先是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其次,要具備大市場觀念,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資源來發展內燃機工業。再次,要強調科技興業。通過加速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建設,加快提升企業的開發創新能力。最后,要集中力量開發市場急需的、量大面廣的、滿足國家排放和節能要求的相關高新技術產品。只有通過以上幾種手段,企業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為自己贏得一個穩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