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太陽能燈具企業仍處于尷尬地位
近日,作為浙江省試點之一的杭州城東公園,亮起了一批嶄新的太陽能路燈,每天照10小時的太陽,就可以在夜晚連續使用3到7天。如此節能的效果,讓正陷入用電緊缺狀態的浙江,對太陽能燈的渴望越發強烈。據了解,在一片拉閘限電聲中,浙江省不少太陽能燈生產廠家做得最多的卻是“洋定單”,真正在國內市場銷售的產品少之又少。
據業內人士分析,在拉閘限電時期,造成太陽能燈企業無人問津的主要原因是性價比不高。以目前市場上太陽能燈的價格計算,一盞35瓦的燈大約5500元,而一個普通節能燈泡的價格則在10元左右。同時,對于大部分景區的照明路燈來說,35瓦的功率并不能滿足景區路燈的功能要求。如果以標準的照明路燈要求來計算,成本就更高了。另外,太陽能節能燈的核心技術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內企業大多采用進口核心零部件,從而使得成本居高不下。據一些生產廠家透露,由于目前在太陽能燈具中,占據成本最大的是晶片,其價格一般占到燈具總成本的1/3。一盞亮度為10瓦的太陽能燈,一般來說,僅晶片的成本要6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成本,整燈的造價要達到1800元左右。
但毋庸置疑的是,包括太陽能燈在內的節能燈具產業,將來必定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甚至會出現一輪爆炸式增長。浙江省照明電器協會理事長翁茂源認為,隨著“電荒”危機的逐步逼近,節能訴求將成為整個行業發展的總趨勢。國內主流照明企業會不斷向節能技術發起猛烈攻勢,從而克服諸如晶片生產等技術難題,以擺脫節能燈具在國內市場的尷尬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