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電力過剩”背后隱藏的危機
11月中旬,我國發電行業的巨無霸——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一行造訪國家電網公司,希望國家電網公司幫助解決“未來三峽電力的消納問題”。業內人士認為,此舉表明前兩年困擾我國的“電荒”將宣告結束,預計新一輪“電力過剩”危機即將到來(《21世紀經濟報道》12月1日)。
“電荒”影響經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現在不缺電了,當然是值得額手稱慶的大好事;不過,如果果真像專家預測的那樣出現過剩,恐怕就另當別論了——電力過剩,必然導致一部分發電企業因市場或政策原因關停并轉,而這些電廠巨額的建設資金很大部分來自銀行(全國至少有一萬億),它們不能產出效益,很容易導致銀行呆賬死賬的發生,滋生金融風險;過剩的電力要尋找出路,很可能把目光瞄準鋼鐵、電解鋁等高能耗產業,如此將會使國家致力推行的宏觀調控功虧一匱,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經濟增長方式淪為空談……如果是這樣的話,電力過剩帶來的后果是可怕的。
從電荒到電力過剩,這么巨大的轉變何以在幾年間發生?熟悉內情的人知道,這種巨變的“超速”完成,是因過去兩三年來電源建設的“大躍進”造成的。據估計,從2002年開始到2007年,中國在建和投產的裝機容量最少都有2億萬千瓦。
其實,對于行將到來的電力過剩,早在電荒時期專家和國家職能部門就發出過警告,國家發改委對各地報批的新電力項目也是從嚴審批。
投資扎堆會蘊蓄過剩風險,這是很簡單的經濟知識,為什么那么多的電源項目置專家的警告于不顧,開足馬力“大干快上”呢?除了欲解燃眉之急的善意出發點外,恐怕也有其他一些動機:短缺蘊涵商機,大家都想趁機在這塊大蛋糕上咬一大口;其次,但凡電廠都是重點工程,投資多影響大,是人人都看得見的“政績”,地方決策者樂于上這些大項目。
電力“短缺-過剩”的非良性循環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兩度發生,所暴露的問題值得反省并應盡早化解。
本文相關信息
- [新聞資訊] 國家電網北京電網自動電壓控制系統全面投入運行
- [新聞資訊] 關于印發江門市市區廢舊物資回收管理辦法的通知
- [有關專業] 關于召開第三屆全國港口系統設備管理及新技術研討會的通知
- [新聞資訊] 關于振興我國儀器儀表產業對策建議
- [新聞資訊] 關于振興我國儀器儀表產業對策與建議
- [新聞資訊] 關于苧麻
- [新聞資訊] 關于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嚴禁受放射性污染的廢舊金屬進口的緊急通知》的通知
- [有關專業] 關于做好第六次全國煤炭科學技術大會經驗材料報送工作的通知
- [新聞資訊] 關于做好貫徹落實《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有關工作的通知
- [新聞資訊] 關中到陜北第二條330千伏電力大動脈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