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柴動力工程研究院成立
上柴總經理白洪法
組建動力工程研究院
12月16日,對于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國內第一家以企業為主體的發動機研究院———上柴動力工程研究院,在上柴公司宣告成立。以此為標志,上柴在科技創新的路上,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上柴動力工程研究院的成立,為上柴的科技創新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但是,為何選擇在此時建研究院?上柴總經理白洪法說:“進入‘十一五’后,環保等法規將更加嚴格,企業也將面臨許多富有挑戰性的關鍵技術和相關基礎問題,需要研究解決。因此,要通過獨立自主的研發,掌握具有知識產權、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
如今,多數上規模的企業都有自己的技術部門,如技術中心等,上柴也不例外。那么,同樣都是處理技術問題,上柴的研究院與過去的技術中心有何區別?白洪法說:“過去的技術部門主要解決戰術層面問題,如改造老產品,消化吸收引進產品等,大量工作是適應性的。研究院就不同了,這是一個全新的以產品開發為主的平臺,我們可以主動地對產品進行戰略層面的規劃和開發,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更何況當今的發動機,已經屬于高科技產品,更要有相應的研發機構和研發團隊迎接時代的挑戰。”
美國西南研究院車輛與動力分院執行主任布魯斯·白考斯基先生對此評論道:“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公司才設立這樣的獨立研究機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將底特律柴油機公司下屬有關部門與Allison公司下屬的變速器部門進行整合,成立了Detroit Allison公司。上柴則把發動機和動力傳動系統的研發力量整合起來,集中解決新產品開發的技術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措。”
推出系列化歐Ⅲ產品
北京市將提前對新車型實施歐Ⅲ排放標準,這對于發動機企業來說,既是一個促其技術升級的助推器,也是一道“緊箍咒”。有戰略眼光的企業,早在幾年前就行動起來,上柴就是其中之一。上柴的特點是,不僅準備出了達到歐Ⅲ排放標準的主力產品,而且在原有產品系列的基礎上,推出達到歐Ⅲ標準的系列化產品。其中,主打產品已經可以量產。上柴因此成為業內第一家擁有系列化歐Ⅲ產品且能量產的企業。
不可否認,推出歐Ⅲ系列發動機,有一定風險。當前,表示提前實施歐Ⅲ標準的只有個別大城市,而且只有北京地區能夠“喝”上歐Ⅲ的油。上柴推出歐Ⅲ系列發動機,顯然是比別人先走了一步。如果只有北京實施歐Ⅲ,其他城市按兵不動的話,上柴的歐Ⅲ發動機明年只能孤軍深入北京城。這對于已經動用大量資源開發歐Ⅲ發動機的上柴來說,確實存在著風險。但是,任何時候風險都是與機遇并存的,風險大,機遇也大。據說,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已放出風來,表示將響應北京提前實施歐Ⅲ。
業內人士估計,北京實施歐Ⅲ的示范效應,將波及的城市肯定不止上海和廣州,屆時肯定會有為數不少的大城市跟進。到那時,誰家的產品準備得充分,誰將占領市場的制高點。
建立廣泛的對外合作平臺
布魯斯·白考斯基在談到上柴的對外合資合作時說:“這可使他們在更短的研發時間和更低的成本條件下,拿出更好的產品。”他所說的對外合資合作,是指上柴分別與日本電裝及日本三菱重工合資組建的噴油泵及增壓器生產廠,當然還有與日本日野合資的發動機廠。具有這樣廣泛、實質性且重要的對外合作關系,上柴在業界位居首位。
噴油泵和增壓器,是柴油發動機中至關重要的零部件,這兩個部件的水平,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整機的性能。與這樣兩家知名企業合資,意味著上柴打通了生產高水平發動機的兩條關鍵通道。再加上與日野合資的發動機,上柴已經具備了向市場提供符合最新需求產品的能力,并且具有使產品進一步升級的潛力。
三分天下有其一
上柴總經理白洪法,是一位被業界看好的“少帥”。作為企業的掌門人,納入白洪法戰略視野的是10年后企業在市場上的地位會如何。“10年后能夠生存下來的同類企業,估計是3~5家。”白洪法說,“即使只剩下3家,上柴也要三分天下有其一。”為此,白洪法提出,要打造“四個平臺”。
戰略平臺:前瞻性地把握產業發展趨勢,主動尋找戰略機遇,實施戰略重組、產業升級。
技術平臺:組建工序化研發流程、國際化研發體系,帶動產品向差異化、系列化、總成化發展。
市場平臺:構建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實施扁平化、終端拉動式營銷運作,形成行業服務第一品牌。
管理平臺:文化體系整合、人才前瞻性開發、管理深層次變革,全面提升“軟實力”。
白洪法介紹說,上柴的業務必將在這“四大平臺”的驅動下得到發展。具體目標是:動力范圍從200馬力~330馬力擴展至80馬力~500馬力,產品結構從單純的發動機發展為電控動力總成,市場范圍從國內市場走向海外市場,產品適用對象從商用車及工程機械拓展到乘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