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利潤增長44%——電力設備股價值分析
2004年是電力建設的高峰年。統計數據顯示,“電力、熱力的生產與供應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808.97億元,比上年增長45.5%。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高了將近20個百分點。投產發電裝機容量也達到創世界記錄的5055萬千瓦。目前全國在建的發電裝機規模為2.8億千瓦(已批準1.6億千瓦加上未批已開工的1.2億千瓦)。
電源投資如火如荼,電網的投資也開始加速,去年兩大電網公司的投資總額之和已接近1500億元,創歷年新高。
電力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由電源投資和電網投資構成,其中電源投資主要形成對電站設備的需求,電網投資主要形成對輸變電“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的需求,在電力超前發展的態勢下,電力設備行業主要經濟指標大幅增長,其增速前所未有,呈現出生產銷售增長迅猛、經濟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走勢。
電站設備迎來發展高峰期
從2004年電站設備子行業的統計數據來看,火電機組設備的銷售收入增速達到40%以上,這與去年電力投資的增速基本相當,反映了去年電力投資主要集中在電源建設,而電源建設又主要集中在“短平快”的火電機組的特點。
鍋爐行業的代表企業東方鍋爐去年突破了生產瓶頸,達到了12835MW的生產能力,銷售收入增加117%,雖然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毛利率水平下降了3個百分點,但17.36%的水平仍然高于鍋爐行業平均水平。而發電機生產代表企業東方電機發電設備綜合產量突破10000MW關口,達到15360MW,是歷史最高年份2003年的200%,創下當年度發電設備產量世界之最。毛利率飆升至36.17%,主要是產量增加、銷售收入增長和產品結構變化等因素所致。
兩個代表企業都取得比行業平均水平高的經營指標,這主要與電站鍋爐行業和發電機行業高達85%以上的行業集中度有關。優勢企業在大規模的電源建設中分得了更多的羹,并將在今后電源結構調整過程中繼續受益。
由于2004-2005年每年新增4500-5000萬千瓦的電源建設規模,“十一五”期間也將保持每年3500-4000萬千瓦左右的電源建設規模,行業將保持平穩的增長。但是,由于技術進步和需求改變,電站設備中的產品結構將發生巨大變化,國家將積極發展水電建設,使水電裝機比重達到23%-25%;同時,繼續壓縮小火電,并積極推進單機容量300MW以上的高參數、高效率、超臨界火電機組,適當發展核電、天然氣發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新興環保電力項目。
電站設備生產企業近兩年已經成為典型的賣方市場,價格及產量均大幅上揚,近兩年經營業績出現大幅增長。雖然2006年以后電源建設的速度可能放緩,但是部分電站設備生產企業已涉足風電、核電和煙氣脫硫設備領域,其未來持續增長的預期仍然看好。
輸變電行業分化明顯
2004年,輸變電設備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2%-40%,利潤總額增速為33%-44%,不同產品利潤總額增幅均高于銷售收入增幅。受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變壓器類、電線電纜類產品毛利率有一定程度下滑,其中電線電纜行業受銅、鋁價格上漲負面影響較大,目前行業的毛利率已經下滑到12.96%。總體看來,輸變電設備行業加速發展明顯,該行業已進入新一輪景氣周期快速上升階段。
受益于輸變電設備行業的高速成長,并且由于技術含量高和行業門檻高,導致高壓設備行業呈現幾大廠家壟斷的格局,毛利率較高,預測未來十年都將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代表企業特變電工近幾年通過收購整合,特別是重組沈陽變壓器廠,2004年實現收入增加58%。由于公司發揮集團采購的規模優勢以及其高端產品有相當的議價能力,因此毛利率水平下降并不明顯,在國內變壓器生產企業中可以說是一枝獨秀。如果不是公司期貨投資虧損的非經營性因素,2004年將會呈現上一個非常漂亮的報表。
低壓輸配電一次設備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低且競爭激烈,毛利率很低,總體供過于求,很多低壓電器企業將處于被兼并或淘汰的境地。其中主要產品中干式變壓器毛利率下滑近10個百分點。代表企業許繼電氣2004年業績下滑除了財務費用增加的因素外,下屬許繼變壓器有限公司受到取向硅鋼大幅漲價的影響,從2003年盈利3078萬元變成2004年的虧損275萬元是一個很大的減利因素。
電力環保設備增收不增利
目前電力環保設備行業的毛利率水平持續下降,相關公司面臨著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迅猛,但凈利潤增幅較低的尷尬局面。以代表企業凱迪電力為例,在收入增加68%的情況下,凈利潤僅僅增加15%,創歷史新低的16.5%的毛利率還是同行業中比較好的。造成這樣窘境的主要原因是該行業的進入壁壘相對較低,基本上依靠引進、吸收國外成熟技術,致使進入該市場的企業日漸增多,競爭激烈,導致設備單價持續下滑;另外,鋼材、水泥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壓縮了部分利潤空間。目前煙氣脫硫工程總承包中標價格已經降低到250元/千瓦左右,設備供貨工程中標價格下降到180元/千瓦左右(對于煙氣脫硫總承包工程而言,設備供貨部分約占合同總額的70%左右,技術服務協議和建筑安裝工程協議各占合同總額的15%左右)。該行業廠商基本已處于微利的邊緣,只有通過規模生產才能保持業績不再繼續下滑。一旦收入高速增長減緩,整個行業的盈利水平將大幅下降,行業風險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