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民營企業“走進非洲”需謹慎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后,中國大地掀起了一股“非洲熱”。許多敢想敢干的民營企業老板急著趕往非洲,開拓那里潛力巨大的市場。在一些人眼里,“現在的非洲遍地是商機,處處都有賺錢的機會,就像剛剛改革開放時的中國”。事實上,他們對非洲情況不是很了解,還存在諸多認識上的誤區。
對目前這股“非洲熱”,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一方面,非洲作為急待開發的最后一塊市場,蘊藏著無限商機。近年來,多數非洲國家政局穩定,經濟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非洲普遍重視引進外資,投資環境日益改善。非洲多數國家的產業及技術梯度與中國接近,是我國資本、技術、產品轉移的適宜地區。中國政府鼓勵民營企業開拓非洲市場,對它們實行包括退稅、放寬外匯限制等優惠政策。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民營企業“走進非洲”正逢其時。
然而,不是中國任何一家民營企業、不是任何產品在非洲都有好的開拓前景。非洲曾經遭受數百年西方殖民奴役,西方國家迄今為止在一些非洲地區仍存在強大的影響力,它們在非洲進行資源開發,同時將自己的產品大量傾銷到非洲,主導著非洲國家的市場。另外,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阿拉伯人在非洲開展經營活動也有很長的歷史,他們在當地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經濟勢力。
我國民營企業涉足非洲市場的歷史較短,影響有限,要想成功開發非洲市場,除有充分的認識和足夠的準備之外,僅僅依靠一家民營企業單打獨斗,要在非洲長期立足是不大可能的,因為游擊隊式的經營方式很難應付各種勢力的沖擊和競爭。民營企業在非洲國家各立門戶,既增加成本又缺乏效率。實踐證明,在非洲,以股份制聯合經營比較理想。例如在喀麥隆,民營企業家們組成中國總商會,大家集體進貨集體銷貨,效果很好。
作出投資和貿易決策,需選好項目,看準市場,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我國民營企業在非洲投資,應首先選擇重點國家和重點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投向礦產勘探開發、生產和出口等領域。對國內沿海省市的民營企業來說,如能把海產養殖、輕紡加工、商貿物流等優勢產業搬到非洲,則發展更為看好。此外,在非洲投資加工項目比較受歡迎,可行性也較強。總之在非洲,民營企業應盡量選擇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進行投資。
在開拓非洲市場的過程中,如果僅局限于在非洲做貿易,則是一種短期行為。我國民營企業應該抓有效益的項目,搞生產型企業,產品在當地要有銷路,同時利用非洲國家的出口條件把產品打入歐美市場。只有這樣,國內民營企業進入非洲市場才能財源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