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攻克鹽膏層安全鉆井世界難題
鹽膏層安全鉆井技術一直困擾著國際石油領域的科學家。中國長江大學與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的專家聯手,歷時7年攻關,成功研發出鹽膏層鉆井核心技術,攻克了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
長江大學樓一珊教授介紹,地層深處的鹽膏層在高溫高壓環境下具有極強的蠕變特性。由于它的蠕動變形,常常導致卡鉆,無法保證固井質量,還會造成套管的非正常受損。鹽膏層鉆井卡鉆和套管損壞,影響石油鉆井。統計顯示,在鹽膏層地區鉆井的事故率高達50%,是常規地層的3倍到5倍。
中國石油資源相對匱乏,石油人均占有量僅為全球石油人均占有量的13%,在消耗的石油中有40%—50%依賴進口,現有的石油資源又有10%—20%埋藏于地層深處的鹽膏層下難以開采。因此,攻克鹽膏層地區的安全鉆井技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石油領域的科學家十分關注的前沿性課題。
中國長江大學與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的專家獨辟蹊徑,將研究集中在地應力綜合測量新方法、深層鹽膏巖變形三維試驗和數字模擬等方面,經過7年努力,終于研發出深層鹽膏巖蠕動壓力預測、鹽層套管設計和鉆井液密度設計等諸多新技術,這一系列創新技術成功解決了鹽膏層鉆井中的關鍵技術難題。試驗表明,新技術的穿鹽成功率、鉆井成功率均為100%,套管損壞率為零,油井壽命大大提高。
這項新技術的問世使得中國深部鹽膏層鉆井技術一躍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塔里木等國內各大油田推廣應用后,累計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3.9億元。此項科技成果獲得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