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印度洋找到熱液硫化物
在多日努力未果之后,“大洋一號”終于在當地時間17日下午在印度洋找到熱液硫化物礦石樣本,這標志著中國科學家實現了首次印度洋之行的最大心愿。
當電視抓斗緩緩地將重約45公斤的熱液硫化物礦石樣本放在甲板上時,在場的科學家一片歡呼。“大洋一號”首席科學家、大洋協會總工程師郭世勤說,“這是一段完整的煙囪體,反映了海底熱液噴口的典型特征,對研究和比較三大洋熱液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至此,執行中國首次環球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找到了熱液硫化物,其中尤以印度洋的樣本形態保持最好,包含的內容也最為豐富。
此次也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從熱液活動區采集到生物樣本。與硫化物一起從2400多米深的海底被抓上來的有海葵、蝸牛,還有看似植物其實是甲殼類動物的藤壺等生物,它們附著在礦石上,讓整塊礦石看上去像一個天然盆景。研究已經發現,在高溫高壓的熱液活動噴口附近安家的生物有著特殊的生理結構,因而其基因也有著重要的研究開發價值。
“大洋一號”獲取硫化物的這片區域位于東經70度2分,南緯25度19分一帶。2000年8月,日本科考船KAIREI率先在這里發現了熱液活動的“黑煙囪”。這是由于海水滲入地下遇熱后重新噴出地表,熱水從地殼中溶解攜帶的金屬礦物遇冷后生成硫化物,在海底形成煙囪狀景觀,煙囪四周同時也會沉積成金屬礦床。
早在12月14日,“大洋一號”就已到達KAIREI區域。隨著向預定目標的不斷接近,海葵首先出現在深海電視攝像屏幕上,隨后又看到了蝦。當一個冒著黑煙的噴口一閃而過時,無數的蝦像蜂群一樣聚攏在一起,白色的海葵將海底覆蓋,像是剛下了一場大雪。探測儀器同時記錄下這里海水溫度、濁度的異常。但由于電視抓斗出現故障,取樣工作只能無功而返。
“大洋一號”做好充分準備后17日重返KAIREI區域。上午10時許,電視抓斗下水,在海底經過一段時間的搜索選定目標后一抓即告成功。下午1時許,抓斗將這些寶貴的硫化物和生物樣本帶回甲板。
“大洋一號”遠赴印度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獲取熱液硫化物和熱液生物樣本,并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異常區,為今后印度洋熱液硫化物資源調查積累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