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強勢布局工程機械產業鏈中國企業無力招架
凱雷出資3.75億美元收購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85%股權一事,盡管僅在南京低調舉行了簽約儀式,仍然成為第二天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頭條新聞。記者在簽約現場向一位業內權威人士問及凱雷控股將對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產生什么影響時,他告訴記者:“此事只能由時間來說明一切,對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影響也不太好說。”
; ; ; 然而,這種“不太好說”似乎可以從國際工程機械巨頭在中國的突進中找到些許答案。今年3月22日,中美合資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成立。國際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歐文斯在慶祝這一戰果時表示:“這是一個空前絕好的契機來參與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而卡特彼勒亞太運營副總裁瑞奇·拉文則表示:
; ; ; “邁出這一關鍵的戰略步伐必將增強和拓展我們在中國共同協作的力量。”如今,卡特彼勒在中國已擁有10個合資及獨資生產廠,并通過5個獨立經銷商分銷產品,其他外資巨頭在中國的強勢布局也在穩步進行。
; ; ; 國內企業遭到“圍剿”
; ; ; 實際上,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產業布局早已展開,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就掀起了一股合資浪潮。從1994年、1995年開始,發達國家的著名挖掘機制造企業先后在中國建立了合資企業,到1997年,中外合資企業已達到9家。1995年,日本小松制作所和山推公司合資建立小松山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1995年,韓國現代與常林股份合資成立了常州現代;同年,日本神戶制鋼所與成工合資組建了成都神鋼;1996年,日本日立建機與合肥礦山機械廠組建了合肥日立;1997年,美國卡特彼勒與徐工集團組建了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等。
; ; ; 此外,1996年韓國大宇在煙臺投資成立大宇重工業煙臺有限公司,這也是當時惟一的外商獨資挖掘機制造企業。
; ; ; 將近10年過去了,這些合資和獨資企業在中國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工程機械行業的國企卻遭到了合資和獨資企業的“圍剿”。以挖掘機為例,歐、美、日、韓與中國的合資企業成為市場角逐的主角,而國內挖掘機企業明顯表現出弱勢。與此同時,國外的筑養路機械企業如加藤、多田野、利勃海爾、波坦、馬尼托瓦克,小型機械企業如凱斯、久保田等也相繼進入中國市場,覬覦我國工程機械產業,使中國的工程機械市場呈現明顯的國際化特色。國內企業因為種種原因,在合資企業中處于被動地位并逐漸失去話語權,所占股份越來越少,甚至完全退出合資企業。
; ; ; 跨國公司要通吃產業鏈
; ; ; 目前,國際工程機械制造商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外資在中國的投入仍在不斷加大。統計顯示,2003年,國際品牌工程機械在華企業產銷額達到270億元。同年,中國挖掘機產銷3.19萬臺,其中國際品牌產銷量占93%,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神鋼、現代及大宇等在華企業取得了最佳效益。隨后,國外制造商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和完善工程市場體系,提供一個“完全市場經濟”的市場環境,主要包括:開放工程機械融資租賃市場和產品租賃市場;開放二手工程機械市場(二手進口和翻新業務);開放工程機械零底價拍賣市場等等。
; ; ; 跨國公司還將其商業模式復制到中國。2003年以來,卡特彼勒啟動了在中國的新一輪投資,從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角度在中國整合市場和資源,尋求兼并包括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和柴油機等主機制造與配套企業。其布局覆蓋了中國的代理商體系,同時還布局產業的新商業服務體系,組建卡特彼勒中國融資租賃公司和卡特彼勒中國物流公司等。因此,近幾年國內工程機械市場全方位競爭態勢愈演愈烈。中國企業面對的已不僅僅是傳統的國際品牌高端進口產品競爭,還要面對搶奪中國市場優良資源和制造資源的兼并競爭。目前,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具有優勢的內銷網絡、產品和制造資源都處在跨國公司的視線之中。不可否認,跨國公司的商業模式和激烈的競爭對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在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和可靠性難以與外資企業抗衡,以及技術進步、產品開發和人才培養滯后的現狀下,國內工程機械行業能否承受如此壓力令人擔憂。
; ; ; 以裝載機為例,經過幾年的競爭,中國市場已經形成了暫時穩定的行業格局:柳工、廈工為第一陣營,市場占有率都在17%以上;龍工、徐工、臨工、常林為第二陣營,市場占有率為12%左右;山工、成工、三九宜工和宇通重工為第三陣營,其他為第四陣營。
; ; ; 曾有業內專家分析近幾年工程機械市場需求走勢時指出,市場銷售將進一步向規模較大的企業集中,并呈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趨勢。隨著外資布局的進一步深入,跨國公司在產品創新、質量可靠性以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的絕對優勢,將把行業競爭引向深入,行業格局將發生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