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掃蕩式并購四大威脅隱現
正在進行當中的外資行業掃蕩式并購已經對中國經濟社會構成了很大威脅。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國家經濟主權受到威脅
從古到今,國家主權的核心內容都是經濟利益。今天,國家主權安全問題不再局限于領土的完整,其重心已經悄悄地轉移到經濟的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利益的本質就是維護國家的經濟利益。
經濟的獨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對市場的控制權,二是國家對企業的控制權。
外資巨頭“挾資本以令中國企業”,不僅控股中國的企業,而且一個一個行業地控制中國的產業,中國不僅失去了“企業的自由”,而且即將失去“產業的自由”。在工業化時代,產業政策是國家政策的核心內容,如果國家的產業政策受制于人,何談國家主權的完整?土地是農業的載體,企業是工業的載體,如果多數產業的龍頭企業被外資所控制,外資就會打著行使股權的旗號來變相侵略本國的經濟主權,這一點應該引起國內的積極關注。
國家稅收和財政安全受到威脅
在稅政上,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大幅優惠政策。目前,凡是外資股份占四分之一(25%)以上的企業就稱之為“外商投資企業”,凡是外商投資企業就可以享受“兩免三減半”的稅收政策優惠。在相當多的行業,外商投資企業還可以長期享受15%的所得稅優惠,而內資企業必須照章繳納33%的企業所得稅。
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合法逃稅的情況日益嚴重。常見的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開辦“短命企業”,根據稅收優惠政策“兩免三減半”的時間周期人為控制企業的壽命在5-7年。在廣東地區遍地開花的作坊式中小外商投資企業,如制鞋廠、玩具廠、電子裝配廠等,企業的壽命往往人為地控制在5-7年。當優惠政策享受完了以后,就清算注銷該企業,同時注冊另一個類似企業,又重新開始享受新的“兩免三減半”稅收優惠政策。第二種方式:利用關聯交易向境外關聯公司大量轉移利潤。對于大型外商投資企業,人為控制企業壽命的方式使用起來不方便,便利用高價采購原材料和低價銷售產品的手段大量轉移利潤,從而降低其在中國境內企業的賬面利潤,從而逃避企業所得稅。
產業壟斷導致公平競爭受威脅
由于計劃經濟時代條塊分割的原因,我國工業的產業組織普遍存在“散、小、亂”的特點,需要進行產業整合,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在現有國內資本環境下,還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產業壟斷,因此國家現階段的產業政策取向是鼓勵并購。
但是,外國資本巨頭的進入打破了國內現有資本環境的平衡。對于大規模的外國資本而言,我國都是小規模產業,外資完全可以通吃整個行業,例如美國消費品巨頭寶潔公司動用570億美元收購吉列公司,570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約4600億元,我國許多行業的凈資產都沒有4600億元。如果任憑這種跨國資本來參與我國的國有企業改制,再加上“超國民待遇”的稅收優惠,在全球資本相對過剩、投資收益普遍偏低的金融環境下,我國的各行各業,尤其是盈利前景較好的行業,怎么能夠逃脫外國資本巨頭的掃蕩式并購呢?當整個行業被國外資本壟斷后,消費者福利、員工福利和公平競爭就無法得到保證。
民族工業發展受到沉重打擊
如果民族工業發展不起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就會缺少持久的動力。在我國,外資企業遍布大部分行業、大部分地區,與其他國家的外資利用政策不一樣,其他國家外資引入都集中在少數行業、少數地區。
2001年加入WTO后,外資巨頭利用我國調整外資政策的機會,紛紛從合資走向獨資。例如,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轉變為日本松下的獨資公司,天津漢高轉變為德國漢高的獨資企業,寶潔(中國)有限公司提前終止在華的合資企業,一律轉變為寶潔的獨資企業。
為什么外國資本要從合資到控股,從控股到獨資?原來,我國引進外資的動機之一是用市場換技術,經過十多年的合資經營,中國伙伴已經教會了外國企業如何理解中國的文化和中國市場,外國資本可以拋開中資企業了。當多數行業成為外國獨資企業的天下后,中資企業如何發展?
作者:艾西南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