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電設備制造業應抓住發展機遇
當務之急發展水電
2000年到2004年,我國進行了水力資源復查工作,結果顯示,我國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為6.94億千瓦,年發電量60829億千瓦時,其中技術可開發容量5.42億千瓦,經濟可開發容量4.02億千瓦,蘊藏量和可開發容量均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國水電和煤炭能源儲備處于大體相同水平。煤炭不開發可繼續保存,況且現已面臨開發的極限;此外,我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將越來越大。百年之后,中國的能源將成為很大的問題,所以水電有序開發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這樣才能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利用支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2004年底,我國水電常規機組的裝機容量達到974000兆瓦,已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國規劃建設的有13個大型水電基地,即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烏江、長江上游、南盤江紅水河、瀾滄江、黃河上游、黃河中游北干流、湘西、閩浙贛和東北地區以及新增的怒江中下游。
隨著黨中央和國務院確定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西電東送”戰略的實施,按照國家發改委“在電力領域,將優化發展煤電,大力開發水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鼓勵新能源發電,帶動裝備工業發展,深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方針,為我國進一步加快水電開發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根據國家規劃,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我國水電裝機將分別達到100000兆瓦、160000兆瓦和270000兆瓦(水電比重約為30%)左右;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我國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7500兆瓦、30000兆瓦和35000兆瓦。
設備制造循序漸進
建國54年來,我國水電設備設計、制造、安裝和運行的技術水平明顯進步,實現了較大飛躍。
我國水電設備制造,五六十年代期間學習前蘇聯的先進經驗,對外開放以后認真學習了歐、美、日等國的先進技術。僅以水電站電工一次專用設備為例,70年代以來,在電氣主接線可靠性計算、短路電流計算、高型和半高型高壓配電裝置等技術的開發應用領域大多達到國內先進和領先水平。同時,水電站的大力開發和建設,又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電力系統交、直流輸電電壓等級和電網技術的提高。
繼劉家峽、龍羊峽電站之后,巖灘、隔河巖、廣蓄、天荒坪電站等一批300兆瓦以上的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和蓄能機組相繼投產發電,單機400兆瓦的李家坪電站和單機500兆瓦的二灘電站也已投產發電,單機容量為700兆瓦的三峽電站正在建設之中,加上以小灣、龍灘、拉西瓦、溪洛渡、向家壩等巨型水電站為標志的機電工程前期工作、招標設計以及國內外技術交流的深入開展,種種情況已充分表明,我國的水電設備制造企業正逐步全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近年來我國“引進技術、合作生產”等國策的深入開展,我國水電設備制造取得了臺階式的大跨越,同時大大地拉動了我國機電設備制造業的發展。在設備選型、參數研究和設計布置上,我國最大容量840兆瓦、轉輪直徑達10.6米的三峽混流式機組;最大水頭182.9米、單機最大持續出力610兆瓦、轉輪直徑6.247米的二灘混流式機組等一系列技術均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政府助力大躍進時代來臨
根據規劃,在長江流域,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將達到2240萬千瓦。
在金沙江流域,溪洛渡電站將安裝18臺70萬千瓦混流式機組,總裝機容量是1260萬千瓦;向家壩電站將安裝8臺75萬千瓦混流式機組,總裝機容量是600萬千瓦;同時還在抓緊進行烏東德、白鶴灘、虎跳峽、金安橋等一系列電站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白鶴灘電站的單機容量可能達到80萬千瓦左右,將是世界單機容量等級最大的機組。
在瀾滄江流域,總裝機容量420萬千瓦的小灣電站;總裝機容量150萬千瓦的景洪電站和總裝機容量585萬千瓦的糯扎渡電站正在建設之中。同時在大渡河流域、雅礱江流域、黃河上游等地都在積極進行大型水電站的勘察設計工作,有的已經開始招標。筆者認為,通過二灘、三峽電站等大型水電機組的引進技術、合作生產,以及龍灘、小灣、拉西瓦等電站水電機組的科研攻關,哈爾濱電機廠和東方電機廠在特大型水電機組的設計、制造方面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已具備立足國內設計和制造的能力。在燈泡貫流式機組領域,通過引進技術、合作生產,哈電和東電的設計、制造水平也都趕上世界一流的水平,最近招標的橋鞏電站,單機容量已是世界第二,其總體設計、制造難度的綜合指標已達到世界最高水平。
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抽水蓄能機組的國產化問題,我國早期進口的十三陵、天荒坪、廣州一期和二期等抽水蓄能電站機組及其附屬設備,每千瓦造價基本上是國產混流式機組的兩至三倍,很難承受。
正因如此,2003年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2003]97號文件《關于寶泉和惠州抽水蓄能電站機組統一招標及組織管理協調會議紀要的通知》指示,以河南寶泉和廣東惠州兩座抽水蓄能電站(后增補了白蓮河)為依托工程,通過統一招標和技貿結合的方式,引進抽水蓄能電站機組設備設計和制造技術,逐步實現我國抽水蓄能電站機組設備制造的自主化。2004年,阿爾斯通公司中標我國抽水蓄能電站依托工程。從實踐中看,此次技術引進工作有三個特點,一是技術轉讓較為先進、全面、徹底。通過本次統一招標,東電、哈電引進技術共13大項70個子項,包含了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研發的全部關鍵核心技術。阿爾斯通公司還在標書要求之外增加了部分技術轉讓內容。轉讓的技術具有先進性、轉讓內容具有完整性、轉讓實施具有可操作性。通過技術轉讓,我國可獲得研發、設計、制造抽水蓄能機組所必須的全部技術。二是三個電站的業主都比較滿意。三是哈電、東電在此次技術轉讓工作中將取得每個電站第四臺機組的整機制造資質,且技術轉讓費為零。
2005年5月8日,國家發改委印發[2005]886號文件《關于抽水蓄能電站機組設備國產化后續工作安排會議紀要的通知》,為了支持技術轉讓接受方哈電和東電全面掌握、吸收和應用已經引進的技術,鞏固技術引進的成果,實現抽水蓄能電站機組設備國產化目標,決定將遼寧蒲石河、桓仁、廣東深圳、內蒙古呼和浩特、福建仙游和湖南黑糜峰抽水蓄能電站作為抽水蓄能電站機組設備國產化后續工作的依托項目,機組設備采用招議標方式在哈電和東電之間進行采購。對兩大廠扶上馬,再送一程。筆者分析認為,國家發改委的第一次動作主要是力圖實現主機設備的國產化。第二次動作則是力圖實現輔機和主要附屬設備的國產化。
產業轉移中的機遇
目前,制造業的發展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中心環節。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貿易、投資的自由與便利化,使得資本有條件向生產成本低、資本利用率更高的地方集中。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迫使其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紛紛轉向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環境保護與污染的防治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將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的外部環境與各國發展的內在要求結合在一起,使得制造業出現了生產全球化、消費全球化、服務全球化和研發全球化。以跨國公司為主導,以產業鏈細分為特征的制造業國際轉移已成為新的趨勢。
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制造業的國際分工正由垂直分工發展到水平分工,甚至網絡分工。我國要擴大引進外資的規模,提高引進外資的水平和層次。重在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提高和擴散。與此同時,要逐步完全形成自主開發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及核心技術,從而形成自己的高新技術制造業。
目前這種水電大上的形勢,讓我國眾多廠家受益匪淺。根據現在水電的規劃,平均每年大型機組投產將達到800萬千瓦甚至還多。我國以哈電和東電兩大廠為首的電機制造和配套設備的制造廠家,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與國外廠家打交道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但仍有必要在體制改革、質量管理、人才培養、技術積累和儲備等方面看清與國外著名廠家的差距,抓住機遇,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