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速度加快
種植勞動強度較大的水稻是中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2005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2800多萬公頃,稻谷總產預計3500億斤。近兩年,在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帶動下,農民購買和使用水稻機械的積極性普遍高漲,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04年全國新增水稻插秧機1.45萬臺,增幅18.7%;水稻機械化栽植面積達0.27億畝,同比增長11.9%;水稻機械化收獲面積1.16億畝,同比增長25.1%。
水稻種植機具已形成系列產品
為加快發展水稻機械化,農業部和地方各級農機主管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進水稻生產的機械化。召開水稻生產機械化現場會,實施水稻生產機械化“百縣示范工程”,并將水稻機械化生產適用技術與關鍵機具研發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跨越計劃、豐收計劃等重點項目。通過多年的努力,水稻種植機械化機具已熟化定型并形成系列化產品,實現了經濟性、耐久性與適應性的統一。農民對水稻機械的認識進一步加深,水稻機械化技術推廣范圍不斷擴大,作業面積逐年增加。實踐表明,水稻機械化種植可節省秧田5~10倍,增產5%~10%,一臺插秧機可以替代30~80個勞動力;一臺中型收割機約是人工作業的20倍,機械化收獲可減少損失5%~8%,并且能夠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標準化程度。
水稻種植地區機械化程度提高
“十五”以來,黑龍江墾區每年用于水稻機械化的投入在2億元以上,在播種育秧、栽植、收獲3個重點機械化環節取得突破,種子加工、包衣和稻谷處理加工也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目前,墾區種植水稻1100萬畝,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了57%。
2005年,江蘇省農機部門通過加大購機補貼力度,開展全方位的技術培訓,激發農民購機熱情,實現了水稻機械化生產的跨越式發展。其中省財政用于購機的補貼資金達到3500萬元,預計2005年新增高性能插秧機6300多臺,比上年翻一番,水稻機插秧面積達到了200多萬畝,約占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10%。
湖北省水稻種植面積3000萬畝,2005年機械化種植試點面積從3萬多畝發展到20萬畝,預計2006年將達到200萬畝。推進農機與農藝結合,改進了育秧技術方式,區域適應性明顯增強;分片舉辦機插秧現場會、培訓班,幫助農民掌握更多的技術知識;實行1名農機和1名農藝人員蹲點負責制度;加大購機補貼力度,培育服務主體,創新服務模式。
貴州省、重慶市水稻種植都在1000萬畝以上,由于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制約,水稻機械化發展很慢。2005 年,貴州省在14個縣啟動了機插秧試驗示范,并邀請農機、農藝專家到省內進行現場培訓。預計到2010年,貴州省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可望達到50%。重慶市制定的重點是:加強排灌設施和機耕道路建設;加強農機與農藝的結合配套,在同一區域內,力求做到統一品種、統一播(栽)期、統一排水晾田、統一開展機收作業;2005年重點抓好水稻收獲機械化,2006年實現水稻栽植機械化的突破;大力培育服務主體,保證足夠的購機補貼資金。
江西省種植水稻近5000萬畝,機械化發展地區差異大、主要環節差異大。目前機耕水平60%,機收水平25%,但機械化栽植水平還不到1%。為突破“瓶頸”,省農業廳提出,“十一五”期間水稻插秧機增長1萬臺,每臺作業量超過300畝,機械化栽植水平達到近30%。
目前重點是收獲,今后關鍵是插秧
在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中,目前的重點是收獲,今后的關鍵是插秧。現在全國大多數省份水稻機械化收獲都有了長足發展,機插秧也處于起步階段,應進一步加強引導和政策扶持。
同時,應當看到,水稻機械化發展還不平衡,制約因素還很多。2004年底,全國水稻機械化栽植水平只有6.8%,最低的省份不到1%;全國水稻收獲機械化水平只有29.3%,最低的不到3%,發展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