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制藥等裝備工業:中小企業大有可為
裝備工業被稱為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是制造業的重中之重。裝備制造業為其它產業提供技術手段,它的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其它產業的競爭力。據悉,我國主要機械產品技術來源的57%依賴引進,“中國制造”的各種產品,大量是在德國造、美國造、日本造、意大利造的各種裝備上產出的。我國與發達國家裝備工業的差距,限制了我國的創新能力和自主設計能力,成為長期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致使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
在大部分制造業趨于飽和時,裝備工業的發展空間引人矚目。據測算,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裝備制造業有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期,增加值與GDP的比例將保持在30%以上。然而,裝備制造業對企業的經濟實力、科研實力、人才實力有較高的要求,中小企業如何在裝備工業中施展拳腳呢?
專家提示,中小企業可以通過產業集群化進入這個領域。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裝備工業的集群化趨勢明顯,同種產業或相關產業的制造企業有機地集聚在一起,通過不斷創新而贏得競爭優勢。英國共有154個集群,分布在18個地區,覆蓋很寬廣的部門和技術范圍。在產業集群化中,具有特色的中小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地域集中的中小企業和大學、商會等有關機構在特定領域內既競爭又合作,為裝備工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中小企業進入裝備制造工業,最重要的條件是人才配置和自主創新能力。過去,“大”是裝備工業的最顯著特征。而現代裝備工業則以智能化、微型化、精密化為特征。由微電子技術、信息傳輸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精密機械技術等高新技術綜合而成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為適應信息產業、航空航天、生物工程、醫療器械等行業發展的需要,微驅動器、微零件、微傳感器、微控制器系統以及它們的集成技術,成為21世紀裝備工業的突破性技術。此外,環境友好型的“綠色制造”,如環保設備、綠色產品設計、清潔生產技術、低噪音技術,汽車和家電產品的可拆卸、可回收技術等等,都需要裝備工業不斷創新。專家認為,為了使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提高創新能力,可參照發達國家的做法,成立聯合技術中心,聯合申請政策性貸款,聯合申報和開發科研項目。
裝備工業除了硬件制造之外,還需要大量的軟件和服務,使中小企業得以在這個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根據國外裝備工業發展的經驗,在用戶的需求進入多樣化階段以后,裝備工業就要從以生產為中心的層面脫身出來,向“產品+服務”、以服務為中心轉變。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的機械工業基本上完成了這樣的轉變,專業或兼業的工程企業幾乎涉及裝備工業各個行業,形成了工業中的服務產業群。工程服務加強了裝備工業企業與用戶的結合,延伸了服務的內涵,其創造的產值已經相當于機械工業總產值的80%。
中小企業通過創新和服務,上與主機制造企業合作,下與用戶建立密切聯系,有利于形成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集群。行業協會等組織則可發揮中介作用,建立中小企業專業化服務網絡,支持主機、輔機和配套件企業聯合開發高新技術,建設各具特色的裝備工業高技術開發園區,使裝備工業避免趨同化,形成有序發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