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水稻機收市場發展現狀
水稻聯合收割機專家王岳博士日前表示,目前我國水稻機收市場喜憂參半。
他在深入水稻主產區實地調查后認為,稻區農民對水稻機收的需求較旺,國產水
稻聯合收割機的性能也明顯提高,但通過性和適應性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王岳從事水稻聯合收割機研究開發30多年,過去主要在經濟較發達的江、
浙、粵活動。今年以來,他第一次深入水稻主產區進行市場調查,看到農民對機
收水稻的熱衷。他說:雙季稻主產區農民對機收早稻熱情極高,無論是在湖南還
是在安徽、江西,經常見到強行攔機要求收割的現象。聯合收割機一下地,往往
是傾村參觀。在湖南寧鄉縣機收一畝泥腳較深的田,收費60元左右,在安徽南
陵機收一畝地收費40元左右。那種認為在雙季稻產區經濟欠發達,推廣聯合收
割機為時過早的觀點應該轉變。
但王岳同時還表示:水稻跨區機收,從稻麥兼作地區發展到雙季稻產區,國
產聯合收割機還有許多不勝任之處,尤其是尚不能完全適應兩湖(洞庭湖、鄱陽
湖流域)雙季稻產區的自然條件和農藝要求。現場會上的地塊、作物都是精心準
備的,水放得早,地已龜裂;作物品種單一,穗幅差較小。
他認為,水稻聯合收割機在雙季稻產區作業的問題在于:一是通過性欠佳。
寧鄉縣離洞庭湖尚有數百公里,已有泥腳超過25厘米的早稻田。在兩湖周邊,
收早稻時田里幾近汪洋,因此聯合收割機的通過性問題相當突出。江浙一帶很好
用的機型,到了雙季稻產區卻難以發揮作用。二是適應性較差。雙季稻產區農戶
一般不要早稻的稻稈,但晚稻的稻稈大多數農民要整的。全喂入機型收秈稻較
好,但收晚稻又不能提供整稻稈。半喂入機型可以提供整稻稈,但雙季稻區大多
種植自然高度60厘米左右高的秈稻,作物自然高度低,半喂入扶禾損失過大。
割前脫機型收秈稻的損失介于全喂入和半喂入之間,但收60厘米左右高的秈稻
時,捋頭壓得很低,割下的稻草向一側輸送不便。
王岳認為,要解決水稻聯合收割機在雙季稻產區的通過性和適應性問題,還
需要科技先行,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