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紡織信息化與自動化(下)
吳迪與同事們一起開發了計算機管理系統和生產車間的染缸自動控制系統、計算機驗布系統。系統運行兩年后,1990年召開了由北京市紡織局主持的項目鑒定驗收會,該項目獲得了北京科技進步獎。
“當時的科技鑒定是非常嚴肅和嚴格的。”吳迪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形,“有很多專家對我們提出許多問題,他們不放過任何一絲質疑。”
這種UNIX+RDBMS+4GL的應用模式,非常穩定、好用,后來推廣到數十家紡織企業。“前年我聽說天津一家棉紡企業的系統在十四、五年之后竟然還在用,簡直就是個奇跡!”說到這里,吳迪的眼中閃現出光芒。
山村里的奇跡
上世紀90年代初,很多紡織企業都開始走上信息化的道路。投資百萬以上的企業超過60家,形成了一個信息化的高潮。
其中作為國家863項目的榆次經緯紡機廠應用InfoPower軟件獲得成功,并逐步開發出自主知識產權的ERP軟件。
地處偏遠山區里的臨棉紡廠在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師生的努力下,采用PLAN2000局域網,使用DbaseⅡ軟件開發了覆蓋全廠的MIS系統。“這是山溝里飛出了金鳳凰。”對于一個山區棉紡廠所取得的成績,吳迪這樣評價。
行業虧損造成影響
紡織工業的信息化建設在“九五”以前一直是國家立項和企業一起投資、企業實施。后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逐漸過渡到企業成為項目的投資主體和實施主體。
在此期間,出現了1994年開始的紡織工業連續6年虧損,企業效益滑坡,因此和其它行業相比,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影響了信息化進程。
榆次經緯紡機廠當年的開發人員,也就是從那時起離開了小城榆次,成為遍布全國的ERP公司的骨干力量。“這批骨干對ERP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吳迪說。
但是對于大多數紡織企業來說,人才的流動對信息化項目的進展,對信息系統的運行造成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有些好的項目、好的系統由于技術人才流失,經過驗收鑒定后,卻停止了運行。”吳迪對此非常痛心,“這些教訓值得很好地分析和總結。”
走向世界
1998年到1999年,國家的壓錠改造和減員增效政策,使全行業扭虧為盈,2000年開始盈利。
“人才流失、好項目停止,這種情況從1999年開始出現轉變。”吳迪說,“這也讓中國的紡織信息化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2000年,杭州宏華科技公司研發的數碼噴液印花技術,通過技術鑒定,其產品也實現了產業化。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參觀該公司,給予了很高評價。
該技術省去了傳統工藝描稿、制片、制網、雕刻等一系列工藝和設備,只需幾種原色就可以調配出千萬種色彩,及時向客戶提供小樣,方便地組織小批量、甚至單件生產,花色也可以隨心所欲。
“沒有核心技術,就只能給國外廠商做OEM,貼牌生產,受制于人。”對于自己研發過的數碼噴液印花技術終于實現了產業化,吳迪感到非常欣慰。
進入WTO之后,我國紡織工業得到快速發展,幾年之后,我國的紡織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吳迪非常自豪地說:“事實上,世界上最先進的紡機設備中國都在應用,中國生產的衣服的質量已不亞于任何發達國家。”
吳迪,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級高工,系統分析員。多年從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和開發,有《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基礎》、《紡織行業現代集成制造系統發展戰略研究》等著作。近年來負責紡織企業信息系統總體規劃、系統分析設計和實施咨詢;紡織行業信息化規劃、項目組織、調研和應用推廣等工作?,F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行業辦主任,紡織工程學會信息委員會副主任,曾主持國家863“紡織行業現代集成制造系統需求分析和總體方案設計”等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