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機產品市場發展趨勢(1)
農業機械化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撐,也是實施科技農業的重要載體。因此,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實施,必將引發農機產品結構調整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全面提升農機行業整體創新素質和經營業績,同時,農機產品結構的戰略調整和市場態勢重構,也將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農機企業在實施農業和農村經濟“十五”計劃中將大有作為農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通過實施農業和農村經濟“十五”計劃,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將得到優化,農業產業整體素質和產出效益將進一步提高。根據計劃目標,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在5%左右,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13%。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長5%左右,到2005年,全國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6.2億千瓦,轉移農業勞動力4000萬人左右,農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到44%。農業部發布的《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2001-2005)》,其中關于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思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主要措施和工作重點,實際上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指明了方向,為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的推廣和產品開發提供了基本依據,為農機企業展示了大有作為的廣闊舞臺。
“十五”期間,我國農機企業的發展將面臨整體趨好的宏觀環境。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國民經濟正處于戰略調整階段,其中加快工業化推進和城鎮化建設,需要有更加穩固的農業支撐,農業的基礎地位將進一步得到確立和加強;二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必將加快西部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農民收入水平和富裕度及購買大宗農業生產資料、農機產品的能力將有所提高;三是農業技術創新步伐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的發展及其產業化,將有力地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四是隨著我國農村城鎮化發展步伐的加快,將為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農業規模集約化經營提供良好機遇;五是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不斷優化農機化裝備和生產結構,穩步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加快農機化服務市場化、社會化進程,不斷提高農業機械整體水平。到2005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爭取達到39%以上,有條件的地方將爭取率先實現機械化。所有這些有利因素,都為農機企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應明確方向,高瞻遠矚,做好戰略定位和市場細分,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農機企業的發展有賴于其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布局,而農機產品的發展則是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緊密相聯的,彼此相輔相成。“十五”期間,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一是其內涵和外延將進一步擴展:從注重種植業機械化建設,向農林牧副漁全面機械化建設進步;從產中機械化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機械化進步;從現有常規機械化技術向高新技術機械化進步。二是其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推進:在深度上將大力實施節本增效工程,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激光平地、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工廠化種植、地膜栽培、經濟作物收獲等高新技術;在廣度上將進一步推進旱作機械化水平,發展水稻、棉花、油料、糖料、熱帶亞熱帶作物、畜牧業、水產、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貯運等機械化技術。認真分析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趨勢,將有利于我們農機企業把握機遇,制定切實可行的營銷策略,推出適用先進的農機產品,以適應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需要。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機產品市場發展戰略構想根據市場調查和預測分析,在“十五”期間,我國農機市場的總體走勢將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市場發展仍有較大空間。主要田間作業機械目前裝備水平還有較大市場潛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機械裝備市場需求將出現增長;集約化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推行,需要推出新一代農機產品;農業產業化需要農副產品加工設備,尤其是精深加工技術設備市場前景看好,農機產品對解決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越來越重要,將有利于刺激市場需求增長。但是與此同時,農機市場的發展也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如農業勞動力剩余量大、轉移困難、農民收入增加幅度緩慢、農機扶持政策不穩定等等,都將對農機市場的增量擴容產生不利影響。
為了做好產品市場發展戰略,我們曾對“十五”期間與一拖公司相關的農機產品市場進行了預測:大中型拖拉機將保持穩定增長,年市場需求量為7.2萬臺左右,其中輪式拖拉機6.5萬臺以上,履帶拖拉機6000臺左右;小型拖拉機市場不會走低,年需求量將會維持在200萬臺左右,其中小四輪與手扶拖拉機將平分秋色;柴油內燃機將會平穩增長,年需將達到11000萬千瓦左右;大中型農機具將會出現大幅增長,年需求量在30萬臺左右;谷物聯合收割機市場發展總體將呈現穩中有降態勢,玉米、水稻收獲機將小幅增長,小麥收割機將呈單邊下降態勢。總體年需求量將維持在3萬左右;農用運輸車輛市場將不會出現大幅波動,其穩定發展期將維持較長一段時間。其中三輪車呈穩定發展走向,四輪車發展將會面臨產品發展的十字路口抉擇,出現單邊向下的走勢,總體年需求量將在300萬臺左右徘徊;風力機械市場將會有大幅提升,無論離網或并網型產品,都會出現旺銷的趨勢,總體年市場需求平均為3萬臺左右,在“十五”末期,其增幅會進一步加大。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十五”計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先進適用農機具的研制開發和推廣,促進農機化技術創新。繼續穩步推進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在提高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的同時,重點抓好水稻栽插、收獲和玉米收獲等關鍵環節機械化;積極發展經濟作物、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機械,推動棉花、大豆等作物的機械化,抓好種子清癬包衣等環節的機械化服務和糧食產地烘干,大力推進牧草生產機械化;因地制宜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及綜合利用技術,加快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和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產品技術研究,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進農用航空的發展。
“十五”期間,農機工業將加快發展集約化可持續農業和農業節本增效工程所需的大中型農機產品及配套動力;農產品就地加工需要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機械;畜禽集約化飼養與草原牧業畜牧機械以及其它滿足“三農”市場和農機工業產品升級換代所需的產品。產品重點包括拖拉機等田間作業機械、平移式噴灌機等節水農業裝備、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成套技術裝備、草業技術裝備、無公害集約化養殖裝備、農用配套動力及關鍵配件、農用運輸車輛等。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給我們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前景,關鍵在于我們去把握和開拓,沒有幾十年一貫制長盛不衰的產品,只有市場才是企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和生存源泉。我們應堅定信心,不懈追求,挺進市場,商機無限。